山西在交出高质量脱贫攻坚优秀答卷中,来自我省各行各业各部门的驻村第一书记奋斗在脱贫工作一线,为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也得到锻炼成长——投身脱贫伟业,彰显担当责任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中国脱贫攻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传奇。

我省也交出高质量脱贫攻坚优秀答卷,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1.96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是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增强了村党支部战斗力,为村里引进致富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镇文明程度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他们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把基层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学习历练的平台和难得机会,增加了见识、增进了感情、增长了才干。本版选取六位年轻第一书记,讲述他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生动故事,以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第一书记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的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省委宣传部驻武乡县赵家凹村第一书记马振东

暖在群众最需时

说起第一书记马振东,武乡县赵家凹村的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马振东是省委宣传部派驻赵家凹村的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村里受到他帮助的贫困户有很多,每次进村入户走访时,村民们都会把脱贫路上的喜事与他分享。在马振东的带领下,赵家凹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赵家凹村是个小山村,山穷地薄、农作不兴。用当地的话说,村里是个“穷壳子”,对外是个“债坨子”,群众住的是“土坯子”。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打心底里感谢这支省城来的队伍。

“我来之前,扶贫工作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我就是把已经开展的工作坚持做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马振东积极对接扶贫政策,继续发展肉牛(驴)养殖、色素辣椒种植等项目,设置光伏公益岗位,解决村内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赵家凹村常住人口不多,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马振东完善了赵家凹村的扶贫超市,购置了丰富的生活物资。扶贫超市物品发放采取积分兑换的方式,村民参加公益劳动,根据出工量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到超市兑换日常用品。小小超市解决了老百姓的大难题。

去年夏天,85岁的杨更田老人在回家路上身体不适晕倒在地,正巧被马振东和工作队员们看到。大家把老人扶到椅子上,服下老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后立即送医。村医说,老人有心脏病,幸亏发现及时,再晚些就没救了。现在,老人身体恢复得不错,逢人就说,马书记和工作队员们就是他最亲的人。

“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称出来的。”马振东把一件件为民事干在群众心尖尖上,得到了村民和同事的认可。他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只有保持足够的耐心热心,暖在群众最需时,才能做好扶贫工作。(记者杨文俊

兴县爱卫办主任兼蔡家崖村第一书记贺建军

脱贫攻坚书写青年担当

兴县爱卫办主任兼蔡家崖乡蔡家崖村第一书记贺建军,是一个“80后”。参加工作10年来,他始终在县乡基层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特别是两次任职第一书记,任劳任怨、埋头工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第一书记”“山西省最美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

作为基层一线的扶贫尖兵,驻村第一书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贺建军克服来自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从2015年7月起担任兴县瓦塘镇前石门村第一书记,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圆满完成该村的扶贫任务后,2017年2月贺建军再次到蔡家崖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把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解决村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问题作为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常态化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决策议事,不断提高村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抓班子、带队伍,贺建军任职过的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改观,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了全村各方面工作。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蔡家崖村任职以来,贺建军强力推动“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促进蔡家崖村产业项目长足发展,在全县率先确立“支部走在前、一店带一村”电商运营模式,通过青年大学生的示范带动,电商产业在蔡家崖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目前,依托蔡家崖4A级红色旅游景区远景目标,村里启动“红色旅游一条街”建设项目,入驻商户30家。建成1258亩生态采摘园,年创收50余万元;建成300KW光伏电站1座,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通过流转87户89.06亩土地建成养菌温室6座、出菇棚20座,提供就业岗位40个;建成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联动智能温室2座、高标准日光温室5座,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5个,人均月工资3000余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贺建军表示,将率领全村党员干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干劲,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记者陈俊琦

省政协驻静乐县杨家山村第一书记田孔社

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红皮土豆颜色呈粉红色,紫红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尤其含高淀粉和花青素,营养丰富,相对于一般土豆口感更糯、面,汁多有黏性,我们村土地多是坡梁地,沙质红土壤,种出的特色红土豆非常优质。”说到红皮土豆,省政协驻静乐县杨家山村第一书记田孔社如数家珍。

2018年11月,田孔社担任静乐县鹅城镇杨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杨家山村位于静乐县城北部,距县城2公里,交通便利,村级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全村总面积1740亩,95%的土地属坡梁地。农户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土豆、玉米等小杂粮、外出务工为主。全村现有143户506口人,常住人口4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43人,2017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2018年开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站,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田孔社把巩固68户243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不返贫作为首要任务,强化产业支撑,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搞好政策兜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田孔社的带领下,杨家山村立足从强化支部党建工作入手,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从把村干部和党员培养成脱贫致富带头人,把脱贫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或村“两委”后备干部着手,从而打造一支本土的热爱农业、甘于奉献的扶贫工作队。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面对杨家山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土地贫瘠的情况,田孔社坚持以产业支撑为重点,紧盯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光伏发电等脱贫产业项目,巩固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户脱贫后稳定增收。目前,村里种植特色红皮土豆380亩,杂粮330亩(高粱、玉米、荞麦、莜麦、豆类和胡麻)。通过鼓励引导,对发展产业种植的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化肥、旋耕土地,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春耕生产,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产增收。

“新的一年里,我要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在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田孔社信心满满地说。(记者邓伟强

忻州市委办驻繁峙县大李牛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郭舜良

扎根9年 小村变集镇

黑了、瘦了、老了,驻村扶贫,他不负重托一干就是9年多,把青春和心血献给了大李牛村的脱贫事业,如今,大李牛村美了、富了、绿了,村民们把他当亲人。他就是忻州市委办驻繁峙县大李牛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郭舜良。

大李牛村曾经土地贫瘠,资源贫乏,房屋破败,村民饮水都是问题。从2012年起,郭舜良连续9年扎根这里,带领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团结一致,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促发展,让大李牛村变了模样。

大李牛村人陈甲云原先因为村里缺水缺电把养鸡场开在外村,郭舜良一边跑资金、修路、打井,引进光伏发电,一边请陈甲云回村,跟他一起焊鸡笼子,帮助申请贷款,第一次购买了10万只鸡。没想到养鸡场刚起步就因禽流感遭受重创。在郭舜良鼓励帮助下,养鸡场最终挺过了难关,规模发展到现在的100万只。村里陆续建起养猪场、养羊场、养兔场和养牛场,并形成了养殖生态园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大李牛村南山坡原先是光秃秃一座山。郭舜良组织村民成立了造林合作社,带上水和干粮与村民上山植树。如今造林8000余亩,有的树已经一米多高,长势喜人。

大李牛村原先种植品种单一,郭舜良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如今优质晋谷米、玉米、高粱、胡萝卜、大葱都成了村里的特色产品。他组织培训贫困群众,帮助他们就业,聘请山西农科院专家技术指导,建成了种植规模6000亩的海丰家庭农场。推广中科院农业新技术,建成了富硒功能种植示范基地。

党建强,人心齐。兼任繁峙县委常委(挂职)的郭舜良积极进行党的政策学习宣讲,围绕“双日双评”活动,组织座谈会。村“两委”实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有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事议事。

大李牛村2017年率先整村脱贫。过去的“土房、土路”贫困小山村变成了现在的新房、新路、新气象的现代化小集镇。新建农家乐,入选全省旅游文化名村,如今的大李牛村经济发展,人心思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全市十大扶贫开发功勋人物”“山西省首批脱贫攻坚贡献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奋进路上,郭舜良收获很多荣誉。“郭书记带领我们村摆脱贫困,他为村里脱贫致富费尽了心血,我们真心感谢郭书记、永远记着郭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武东堂一席话代表了所有村民的心声。(记者高建华

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第一书记梁子丽

代言农产品 帮助乡亲富

近日,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第一书记梁子丽与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谈成一笔大业务,拿到了该公司购买界河村10万元小杂粮的订单。“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梁子丽高兴地说。

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有177户469人,其中,贫困户58户141人。2018年8月,梁子丽开始担任白马石乡界河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界河村整体不富裕,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年纪的村民思想保守,种植单一,产量不高。为了将界河村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梁子丽借助网络平台,积极为界河村的农产品代言,大力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多渠道打通农产品销路,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让更多人了解界河村的农副产品。

“其实,农户手里的小杂粮,是城市和外地客商都很中意的‘抢手货’,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以粮换钱对于农户来说比较难。”为此,她积极对接县里的机关单位、企业,用优质农产品吸引他们购买,又以帮扶贫困户的荣誉激发他们出资。终于打通了销售渠道。到目前为止,已有六家单位和30余人签订了购买合同。

“实现高质量脱贫,需要长效扶贫机制。”梁子丽带领工作队队员逐家走访、逐人询问,对每家每户农产品进行了摸底。随后,梁子丽和村干部研究制定出《界河村返贫预警1+4工作法》,共有红、黄、蓝、绿四色预警类别,一旦出现预警,立马采取应对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如今的界河村,人均纯收入较扶贫前增长了10倍,已是远近闻名的山西旅游示范村。看着界河村崭新的山村风貌,梁子丽既欣慰又自豪。下一步,她将继续按照政策指引,帮助村民坚定不移地搞自主种植、自我推销,让贫困户脱贫之后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记者李炼

省司法厅驻娄烦县上庙湾村第一书记李倩

青春在泥土中芬芳

担任第一书记时,李倩还不到35岁。这个城市生、城市长的女孩儿,后来经常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初到娄烦县庙湾乡上庙湾村时的心情。听不懂当地方言,住不惯窑洞,适应不了蚊虫……在各种挫折面前,李倩不断鼓起勇气,硬着头皮走访调研,想着法子为村民致富。李倩说,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中,她开始热爱这片土地,开始牵挂这里的淳朴村民。这个过程中,她也从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优秀第一书记。

2017年6月,李倩由省司法厅党委派驻到上庙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任期间,她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向村民们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争取资金开展种植项目,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对发生意外的贫困家庭进行救助,鼓励村民树立自主脱贫、自立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上庙湾村是个比较小的村子,全村只有12名党员。李倩到任后,为村党支部建立了微信群,组织号召村里党员参与“两学一做”网络答题,逐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村里党员下载山西智慧党建App,让党员同志们通过这个手机应用了解党的相关政策形势。2018年夏天,上庙湾村党支部被娄烦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省司法厅扶贫工作队之前为上庙湾村修建了两个大棚,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李倩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商讨,决定改建大棚,开展香菇种植。经过沟通协调,大棚里支起了架子,放上了菌棒,但就是不出菇。李倩马上想办法联系省农科院专家,她先是上门学习技术,后来又把技术员请到村里实地指导,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里的菌棒出菇了,在全村人欢呼雀跃的同时,李倩又开始为香菇的销路忙碌起来。那段时间,李倩天天围着香菇转,她说:“虽然又苦又累,但看着村民们脸上数钱的喜悦,听着大家不时爆发出的笑声,觉着自己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8年,娄烦县脱贫摘帽验收考核时,上庙湾村被抽中接受验收考核。村民们对考核组说:“我们的第一书记叫李倩,工作可不容易了”“李倩就和我们村里的大闺女一样!”考核结束后,考核组的同志说,走过很多地方,李倩是第一个得到全体村民认可的第一书记。娄烦县考核验收全部结束后,考核组点名表扬了李倩和省司法厅的帮扶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李倩在激动感动之余更感觉到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她说:“我很骄傲,我是一名脱贫攻坚的战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记者杨文

推荐访问:脱贫 伟业 山西 答卷 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