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三产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谭明交;冯伟林【摘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来受到科学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的极大关注,产生了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供大家参考。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谭明交;冯伟林

  【摘

  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来受到科学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的极大关注,产生了大批科研成果,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案例.文章着重从厘清融合内涵出发,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给予明确的对象界定;分析内生动力,明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必要性;阐述典型案例,给予一线实践的参考导向.让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既有科学研究的深度,更有一线实践的宽度,促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路径选择.

  【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

  【年(卷),期】2018(000)00【总页数】7页(P14-20)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交易成本;融合效益;乡村振兴

  【作

  者】谭明交;冯伟林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研究中心,重庆408100;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研究中心,重庆40810【正文语种】中

  文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罕见的好形势。到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358亿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实现连续13年较快增长,增幅连续第八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农民正齐力向全面小康迈进。成绩令人欣喜,但同时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村资源有限,农民增收受限。且从上到下过多关注粮食生产,关注粮食的产量,是否保持着高水平的持续增长,对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关注和思考的少,但利润的增长恰好在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环节中。郑风田[1]指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环节中,如果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利润是一百块钱,那么很多种植者的利润不到10%或15%,大量的利润被加工和后面的销售环节拿走了,种植环节获得的利润特别少。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走向城镇,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妇女、儿童等多重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在资源有限甚至稀缺的情况下,分离发展的农村产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分离的农业价值链使得内留于农村、农业的利润低,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增长缓,导致大批农村劳动力被迫转向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留给农村的是“993861”部队,并扩大循环着[2]。

  如何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何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何破解农民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利低的困局?农村地区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芹菜沦为垃圾、葡萄销售无门、土豆滞留成山、白菜一跌再跌、多种农产品滞销贱卖无路,收购计价单位从斤改为吨,从斤转变成了车,“卖难”让农民很痛苦,“买贵”让消费者的心跌宕起伏。究其原因,目前,我国大多农业生产为“小而全”的方式,分散的农户无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供给与需求

  信息的不对称,供给侧失衡,农产品成本间接增加,导致了现实中的“卖难买贵”。在农产品价格反复涨跌中,处于生产链最末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农民,却承担了市场最多的风险。产业链角度,各环节处于分离状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加工转化能力不强,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产业链短,加之各环节分离发展,农业形态单一,农业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价值链角度,农业产中环节的收益和产后环节的收益脱节,由于农民谈判地位弱,农产品生产的价值链处于末端位置,无法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甚至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市场角度,较低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决定农民在农村产业利润分配中只能获得最少的部分,出现这种局面似乎有其合理性,但与全国到2020年全面脱贫格格不入。政府角度,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有义务把蛋糕分好,让农民分享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红利。

  随着美日韩等国家的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推行,到我国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我国蔚然兴起,可以说是三农领域最近几年最热词汇之一,也是政策导向与基层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再到2016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更是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以一个部分的内容阐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直到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此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时,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新时期、经济新常态下,破解一系列三农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我国经济发展从“速度时代”到“质量时代”转型具有重要前瞻意义[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新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准确认识其内涵、科学理清其内生动力、阐述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涵厘清

  融合是分工基础上的结合。马克思[4]在《资本论》中不仅剖析了分工的深化会不断产生新的独立行业,还看到了分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趋于收敛,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这实际上就是融合思想的重要源流。随着分工的发展,产业不断细分,产业数目逐渐增多。但是,这一过程的演进始终伴随着一个相反的运动,即将某些已经分开的产业再合并在一起,原来已经形成的分工界限重新变得模糊。这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内在统一现象,并不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和网络化时代才出现。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并显现出新的产业属性和新的产业形态。系统论的角度看,产业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产品、市场、经营者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推动产业融合发生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产业融合的客体是具体推动的融合对象,主要包括技术、产品和市场[5]。

  早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就有一些天才的经济思想家捕捉到了某些端倪,如马克思分析描述道:“正如工场手工业部分由不同手工业结合而成一样,工场手工业又能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例如,英国的大玻璃工场自己制造土制坩埚,因为产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坩埚的质量。在这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场手工业同制造产品的工场手工业联合起来了。反过来,制造产品的工场手工业,也可以同那些又把它的产品当作原料的工场手工业,或者同那些把它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合成一体的工场手工业联合起来。例如,我们看到制造隧石玻璃的工场手工业同磨玻璃业和铸铜业(为各种玻璃制品镶嵌金属)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场合,不同结合的工场手工业成了一个总工场手工业,在空间上多少分离的部门,同时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赖的生产过程。结合的工场手工业虽有某些优点,但它不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达到真正技术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在工场手工业转化为机器生产时才能产生。”当然,在那个分工正在快速发展且分工的发展趋势远远强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对这一与分工相反的运动做出系统的解释和说明。但是经济史上的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今天深入研究产业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接二连三”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做强农业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实现共赢。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产业新形态形成、农民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提升,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业态[6]。诚然,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用了一个段落阐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7]可以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的范围在农村、聚焦群体是农民、聚焦的基点是农业。融合的主体是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并非是将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简

  单转移到农村地区,这里讲的农村第一产业主要还是与农林畜牧渔业相关的大农业,第二产业主要还是与农业相关的轻工业,第三产业主要还是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体现的是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国际国内诸多研究者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农业“第六产业”提法吻合。

  农业产业化、农业“六次产业化”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直接或间接的强调三次产业的有机联系,但也有区别。农业“六次产业化”是以当地农户和当地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向二三产业延伸,主要关注农村的内生发展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产业化主要强调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本质是依靠龙头企业的嵌入实现农村外生性发展。农业产业化尽管实现了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但仍属于单一、线性的农业发展,并未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故不属于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六次产业化”相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异同主要体现在:(1)内涵更为宽泛,既可以从当地农民或农民合作社等中间组织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也可以依托外部的龙头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挺进,其精髓在于不管以何种方式实现各主体和各产业的联结,都必须让农村产业得到稳定发展、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各经营主体分享融合利润。从这一视角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2)与农业产业化相比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业态,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和农业产业链,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纵深发展,从纵向上延长农业产业链,且在横向上和空间上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和农业产业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在于形成一个纵向上延长、横向上和空间上趋于拓宽的农业产业带,增加农村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内生动力

  通过众学者研究得出,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系紧密,农村范围内农业与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在提质增效上有益,而且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8]。但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动力,大多研究停留在综述分析上,停留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表象层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上远未达到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信息与新型工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未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论证。众多研究尽管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类型、动力、融合度、融合效应等,在某些方面,如技术的发展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旅游业和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关系等问题上,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未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经济学基础理论,转变方式,构建融合的一般分析框架,未对融合的动力进行推理证明,局限于就现象或者案例的单一分析,未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分析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

  融合发展是趋同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内部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之间的趋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为农业相关的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之间的趋同过程[9]。产业发展必然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任何产业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突破传统产业的独立与分割,扭转传统产业链条的单一性,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衔接与延伸,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竞争合作有序化,消除农村一二三产业间互相进入的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使其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间的不断趋同与收敛,不断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融合利润最大化。(1)交易成本最小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就是交易成本逐渐减小,且在融合点达到最小值,且融合的社会总成本收敛于融合点(假定为P)。(2)融合收益递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就是融合收益递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收益逐渐增加,且在融合点(这里假定为P点)达到最大。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融合收益递增构成企业、产业和经济区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大机制动力。交易成本降低和融合收益递增的推理论证,厘清了融合的内在经济逻辑,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研究和制定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也要研究和制定投资产业融合及新型产业形态形成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该融合内生动力的论证[2]厘清并诠释了国家推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为国家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破解农村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现实问题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政策实施与落地作用。

  四、实践案例

  如何破解农村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谁来种田”、农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山区县如何真正厘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寻找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适合自身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多山区的国家,山区占国土面积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30%。然而,山区与贫困相伴,山区已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因为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有限,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增长慢。据统计,国家级贫困县中占80%位于山区中,特别是国家级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据着国家贫困县的大量名额(在全国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该连片特困地区中,占到了近87%)。而这14个连片地区又以山区为主。山区的农业出路在何方?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处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史称“湘鄂川之孔道”,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全省最偏远的县之一。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32.5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

  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总人口约60万,土家族、苗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

  龙山土地构成为“八分山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耕地面积仅占8%,人均不到一亩。(1)特有资源。有“南方空中草原”八面山、“佛教圣地”太平山、“国家地质公园”乌龙山、“岩溶地质的百科全书”洛塔石林、“茨岩塘花海”花芊谷等自然风光。水利、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紫砂陶、石英砂等矿产储量巨大,有“万宝山”之美誉。农业资源丰富,“龙山百合”“龙山萝卜”“龙山大头菜”“米良一号猕猴桃”“比耳脐橙”“高山蔬菜”“洗车河霉豆腐”“苗市腊肉”“龙山烤烟”“武陵黑山羊”“龙山中药材”等一大批地理标志产品。(2)特有文化。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是秦简文化的核心区、红色文化的富集区、土家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示范区”等40多个国字号品牌。特别是3.7万余枚秦简的出土被誉为“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11亿元,财政总收入6.1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3元。属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截止到2015年年底,尚有10.4545万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任重道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挥自身潜力,是山区脱贫致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也是唯一途径。如何发挥潜力、找到出路、找准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湖南省龙山县,“靠山吃山”有新吃法,“靠水吃水”有新途径,正在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第一,全局着手,因地制宜,以点成面,空间融合。为了找准路子,开展“县院合作”,请专家进县,实地调研,问情于地,问需于民,上山下山“问诊把脉”,因地制宜,结合海拔、气候、土壤、水质特性,“庖丁解牛”,分解条块进行规划,不同条块不同产业。在条块分割中选择核心带动区,以点带面,依靠典型辐射带动发展的思路与理念,突破山岚高度、山坡弧度限制,转劣势为优势,山中论剑,剑指“三农”。研究探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投资、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农业+统筹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拉动农村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科学依据,结合实际,选优配强,带动融合。突出生态、绿色、有机和富硒的资源禀赋,生产种植过程中采取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监管的“五统一”模式,研判分析适合发展的产业品种,以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为发展战略来精心选择每一个核心区的农业作物种子,通过对比试验和实践选定“龙山百合”“龙山萝卜”“龙山大头菜”“米良一号猕猴桃”“比耳脐橙”“高山蔬菜”“洗车河霉豆腐”“苗市腊肉”“龙山烤烟”“武陵黑山羊”等作为龙山农业产业的主打产品。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发展,全县21个乡镇正着力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

  第三,提升价值,放开思路,一二三产联动,产业融合。为了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寻求“农业+”中更大的利润空间,龙山县正在结合自身山水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让山里人的思维放开,脑筋转活。重新审视特有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一个崭新的全县“农业+”规划图正在实践中,以农业产业核心园区为依托,拓展乡村交通网络,提升基础条件。打通“生产种植+标准化服务+订单品牌营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八面山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洗洛百合城、特色农产品一条街等一批农业旅游景区,打造从农产品种植、加工、消费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亲子农业。将农村真正打造成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展现少数民族山区县特有的魅力,成为山区大县的乡村经济靠得住山的典型示范。

  第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走休闲体验之路,实现农旅融合。农业休闲旅游将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龙山的特色农产品种养与土家文化、旅游服务融合,“特色农业+土家文化+休闲娱乐”正成产业。以里耶明清古街、八面山休闲度假区、洗车河民俗风情带、茨岩-印家界旅游区、惹巴拉风雨桥、洛塔石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乌龙山大峡谷等景点的打造,通过举办全国首届户外露营大会(八面山),洗车河龙舟赛、武陵山区三棒鼓擂台赛等赛会活动,突出旅游品牌创建,使龙山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拓展了客源市场。亲子体验、开心农场、徒步旅行正穿梭于都市——洗车河滨水风情——惹巴拉民俗村寨——里耶明清古街——里耶八面山空中草原等原汁原味的民俗风光带中,体验龙山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休闲度假、自然山水。已成功举办了“春节直播惹巴拉土家过年”和“土家舍巴日”等活动,在中央四台、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相继播出。龙山县正以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建设为载体,推动着农旅融合。

  第五,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多元化融合。建立产销运旅的产业链,形成“种植+景点+采摘+休闲”“养殖+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养殖粪便+种养肥料+生产原料”的循环模式。最新的国家林业调查数据显示,龙山森林覆盖率超40%,灌草覆盖率32%,自然资源丰富,各种资源在县境内分布广泛,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绝佳之地。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保护好生态、又鼓起钱袋,端好生态饭碗,龙山面向探索转型,埋头做好山区文章,大力开发林下经济和水塘经济。林下养殖劲头足,成立了诸如生态养鸡合作社、黑猪养殖合作社等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鸡鸭共生”“柑橘林+土鸡养殖”“猕猴桃种植+土鸡养殖”“湘西黑猪养殖+土鸡养殖+田园观光”“林草种

  植+黄牛养殖+休闲观光+农家乐”“林下养蜂”“林下养羊”等等。水塘养殖,大力发展“水塘养鱼+休闲垂钓”“水塘鱼鸭共生”的生态循环经济,拓展食物链,构造食物网,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平衡。林下养殖、水中养殖、林中徒步旅游已经成为龙山生态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养殖、种植的基础上,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农工贸”的产业体系,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

  总结案例的典型做法,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以下启示: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选优势突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围绕“农业+”,推行农业交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三是以先进要素渗透为契机,适应新常态,开拓融合新模式。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产业范围和产业功能的拓展、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形成,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交易成本降低、融合收益递增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郑风田.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N].农民日报,2015-9-12.

  [2]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3]谭明交,向从武,王凤羽.我国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升级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18,(04):121-128.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谢康,肖静华,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4-16.

  [6]谭明交,向从武.日韩农业“六次产业化”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之镜鉴[J].新疆农垦经济,2018,(04):10-18.

  [7]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06):82-88.

  [8]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17-28.

  [9]谢康.系统不确定性、趋同与优化——论非系统中的管理科学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2005,45(2):90-96.

推荐访问:三产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r及典型案例 厘清 内涵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