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党课讲稿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党课讲稿报告,供大家参考。

10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党课讲稿报告

 

 目 录

 学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用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心得体会

 增强“三感” 推动“能上能下”成为干部工作新常态——学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研讨发言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研讨材料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辅导报告

 学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为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持,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要对标对表,遵照执行,用好“能下”的利剑,树好“能上”的导向,开好“再上”的通道,不断激活干部选任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引导领导干部跳出舒适圈,自觉摒弃懒政怠政之风,推动形成激励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让“躺平 即下课”的“能下”利剑“悬于头顶”。

 古语有云:“在其位,谋其政”。建设经济社会,造福民生福祉,是干部的首要责任。然而一些“躺平”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实干不担当、对工作被动应付,懒政怠政,却安坐“交椅”,这种风气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的肌体,损害着地方行政效能。究其根源,除了有个别干部自身思想滑坡、消极懈怠的原因,也与流于形式的考核和缺乏能上能下的机制不无关系,导致他们在提拔前认认真真,一旦熬到位子就觉得可以歇脚休息。《规定》强调重点解决“能下”,无疑重点将剑指“躺平”的干部,让“躺平”干部无处可躺。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那些想在官场仕途混关系、熬资历、滥竽充数当“太平官”的“躺平”干部,应

 该幡然醒悟了,要及时从思想上破冰,杜绝“原地踏步”,牢固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敞开思想谋思路,放开手脚求突破,努力在践行“家国情怀”过程中体现个人担当。

 二是让“有为便有位”的“能上”导向“蔚然成风”。

 是不是想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是群众衡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标准。虽然说当前一些地方“躺平”的风气依然存在,但是大多数干部还是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不过现实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干部在一个地方能够干成事,换个地方却难于干成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不好。常言道:“两懒夹一勤,勤的也变懒”。有时候,不是干部不想干事,而是环境容不下干事的人。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褒扬干事者,让干事者有地位、扬眉吐气,让不干事者、“躺平”者特别是想走捷径、动歪脑筋、搞投机钻营的“聪明人”没市场、灰头土脸。古语有言:“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规定》出台后,切实免除了实干担当者的后顾之忧,为“干部担当”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担当”,让“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让“跌倒起身”的“再上”通道“畅行无阻”。

 “打入冷宫”的干部,是否有机会重新站起来?当“能上能

 下”渐成干部管理的常态,这一问题便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规定》第 10 条指出,对被调整的干部,应当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进一步使用、晋升职级或者提拔职务。花草树木尚且需要修枝剪叶,干部队伍也要时时规范。党和国家培养一名干部殊为不易,要把挽救干部作为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既要让“下”的干部受惩戒,又要让“下”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组织上要加强对“下”的干部跟踪回访、关心关爱,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轻装上阵,鼓励他们重振干事热情,积极面对岗位调整,有所作为。对于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要做好考察评估工作,要给予他们重新施展拳脚的机会,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仍然坚持我行我素的干部,要坚决严肃处理。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矛盾、新挑战大量涌现,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有效应对。时代需要干事者、呼唤干事者。“躺平”是“下”的讯号,实干是“上”的秘钥。只有让“能上能下”成为常态,让弥漫在社会中“躺平”风气偃旗息鼓,让“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蔚然成风,才使更多的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想干事、干成事上,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学习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用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心得体会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以高标准严要求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问题。近日,中央办公厅在 2015 年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基础上,印发了新修订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围绕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细化完善具体情形、调整程序、调整方式等,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对干部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是避免干部队伍封闭僵化、激发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干部岗位不是“铁饭碗”,理应做到选贤任能、人岗相适、用当其时。只有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既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又加强管理监督,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才能保障执政骨干队伍的长久生命力。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问题。邓小平深刻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唯一的出路是要能下。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高度,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至今日,问责、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等干部“能下”的渠道已经较为成熟,用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难点是做好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职务的工作。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处于自身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过去是好干部,不等于现在和将来一定都是好干部;在某个岗位能做到实绩突出,不代表在其他岗位都能顺利履职尽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如果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却得不到及时调整,将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贻误。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干部队伍整体上是过硬的,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但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适应的现象,尤其是有少数干部身处领导岗位,却出现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庸懒散躺、推拖绕躲等问题,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适应,挫伤了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因此,整合“下的渠道”,完善“下的依据”,规范“下的程序”,用制度保障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调整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势在必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规定》通过充实完善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具体情形、优化核实认定和调整程序等方面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提供了总体性、系统化的制度遵循。要贯彻落实好《规定》,各地区各部门需要树立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的意识,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完善、探索方法,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让制度真正运转起来。干部队伍也应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和“先来先得”的固有思维,正确看待进退留转。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走向常态化,我们党方能在干部队伍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中不断提升长期执政能力,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增强“三感” 推动“能上能下”成为干部工作新常态 ——学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研讨发言

 “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增强“下”的危机感。《规定》中明确了领导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有“政治能力不过硬”、“担当和斗争精神不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等 15 种情形。在这 15 种情形中,既有政治方面的问题,如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推动落地见效上存在明显差距,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破坏所在地方、单位政治生态;也有工作方面的问题,如在事关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紧要关头临阵退缩,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风险考验面前消极逃避或者应对处置不力的,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敷衍塞责,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上心、不尽力,工作推拖绕躲、贻误事业发展;还有干部自己的问题,如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履行职责、品行不端,行为失范,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规定》中对这些“装睡的人”进行了深刻地画像,谁在混日子就摘谁的“帽子”,让这一巴掌“打醒”

 更多人,倒逼领导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规定》,凡事当有敬畏之心,照着规矩办、事事依纪法,在规矩的“方圆”之中办事,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私底下都能够光明磊落,无论是思想觉悟还是行为边界都能够清清楚楚,从小事小节上着眼,把心灵的“灰尘”与思想的“垃圾”及时清除,在自律自省中找准方向,在自我约束上远离红线,在干事创业上心无旁骛。

 二要增强“上”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是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是干事创业的根本所在,更是考验干部、检验干部成色的“赛马场”。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规定》中提出“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发挥个人才能。选用干部,就要看其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尽责、敢不敢担责,在矛盾和问题面前能否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是否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否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堪当重任的本领和能力,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履职尽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不负历史的重托,不负人民的厚望。

 三要增强“干”的紧迫感。领导干部,“干”字为先。有所

 作为、有所担当,既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近日来,一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的主人公于志明,是一位品德高尚、把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的“好官”。为了让庄稼多产、高产,老百姓吃上饱饭。他从麦田串种棉花、帮助村民抬粪施肥到东奔西跑改造盐碱涝洼地;为了研究抗涝救灾的方法,他冒着风雨拖着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的身体去村子里实地考察;为了让意外致残的少年重拾起生活的信心,他多次登门探望,耐心劝导;而面对自己的“家里事”,他从不肯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家亲属安排好工作。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位“县长父亲”,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俯身基层、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行为民所动,以积极的实践书写着忠诚干净担当和对祖国、人民的一往情深。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引领,以实干精神为示范,主动到基层一线、改革发展的前沿去“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磨砺敢于干事担事的斗志,锻造善于干事、能够成事的本领,在千锤百炼中“淬火成钢”。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愿吃苦的积极心态,有能吃苦的充足准备,心理上有“多磨砺”的准备,思想上有“去锻炼”的准备,让自己在复杂环境和严峻考验中“稳得住”“顶得上”,带头把工作任务一项项做好,把群众的事情一件件办成,在实践中练就“硬功夫”。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领导干部要做担当实干的表率,有久久为功的韧劲,面对挑战时敢“打头阵”,面对考验时勇“闯难关”,在吃劲的岗位上担当作为、历练成才。

 发言完毕。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研讨材料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不仅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对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规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

推荐访问:能上能下 标签 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