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公司)辊压机液压站改造,附(砼)检验检测报告中常见问题有哪些(2023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泥公司)辊压机液压站改造,附(砼)检验检测报告中常见问题有哪些(2023年),供大家参考。

(水泥公司)辊压机液压站改造,附(砼)检验检测报告中常见问题有哪些(2023年)

 

 要 摘要 通过对水泥 2#辊压机系统运行现状的研究分析,针对原有液压站运行时的弊端,采取改造液压站的措施。对原有液压站进行升级改造,即 DCS 系统中的 PLC 控制不变,通过液压站整体升级,达到辊压机稳定运行的效果。本次油站设计立足自身完成,自复工生产该站投入使用以来,保证了辊压机系统的稳定运行,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根据“创新驱动、节能降耗”的发展理念,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公司水泥工序快速推进改造项目的实施。本次对 2#辊压机液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以节约改造成本及后期运行成本为原则,在机械技术管理人员的自主攻关设计下,改造后的液压站经专业厂家论证后于年 3 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辊压机运行高效平稳,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1 运行现状 我公司辊压机液压站改造前的原理见图 1,液压站运行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 图 1

 改造前液压站液压原理 (1)油箱容积过小仅为 300 L,储油少,生产运行前辊压机液压站油标正常位置为 200 L 高度,加载压力达到 7.5 MPa 高压油泵停机,液压油从油缸无杆腔返回油箱,油箱会出现油满溢出现象,造成了油品的浪费,油站厂家的设计缺陷大大增加了岗位

 人员清理油站卫生的劳动强度。此外辊压机出现卡料现象时,需人为进行退辊操作,待油液加注到上限位时,加载压力开启后油标仍显示油位过低,进油管无法触碰油液液面,导致油泵无法正常供油,损坏油泵和液压元件。

 (2)由于辊压机未设计自动退辊功能,每次设备跳停后都带载强行启动,对辊压机扭矩支撑结构、减速机、十字万向联轴器和主电动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埋下隐患。

 (3)液压回路设计不合理,该液压站 5 个溢流阀串联在液压系统中,以致出现故障后排除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水泥系统长时间停机,影响到水泥的正常生产。此外在保压状态下未设计单向阀,工况下不能对系统压力进行锁止,仅依靠电磁换向阀对其进行截止,此设计容易造成系统漏压而无法满足系统长时间保压,致使液压站频繁起泵补压,大大减少油泵与电磁换向阀的使用周期;同时油液的冲击也造成了蓄能器氮气皮囊的使用周期较短,每 3 个月需全部更换。

 (4)液压管路布置及元件选型不合理,管路密封容易泄露。手动泄压阀采用集成阀座式,采用的面密封方式容易造成阀座漏油。系统卸荷阀采用先导式溢流阀,无法精准卸荷,故障率较高;液压系统中未设计安装精过滤装置,当金属杂质进入系统内部,造成液压元件的堵塞或损坏,致使油站无法正常运行。

 (5)高压油泵流量选型过小,导致设备开机时补压时间过长(约 20 min),导致系统空运行,增加了生产用电成本。

 2 改造措施 我公司机械技术人员经过改造前的认真比对分析,通过专业厂家的充分论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利用 2020 年淡季检修机会开始实施改造工作。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具体改造措施如下:

 (1)把原容积为 300 L 的油箱增加到 1 000 L,新油箱配有空气滤清器、液位计、电子液位控制器、排污阀、检修人孔门。

 (2)系统增加 2 台型号为 160/125-100 的退辊液压缸以及一套电磁换向阀与油路模块,此退辊系统并联安装在加载回路中(包含无缝钢管、90°弯头等),接入 DCS 系统实现中控远程控制操作。

 (3)泵出口加装电磁换向阀,高压油泵出口以及每个加压口全部设计安装压力测点,为快速排查故障提供数据支持。重新加工阀座,更换进口力士乐阀件,保证阀件可靠性。加载系统油路设计安装单向阀,改善频繁补压的弊端。系统卸荷阀采用无泄漏或者微泄露电磁球阀,在保压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实现小流量精准卸荷。供油增加精过滤器,有效保护阀件,同时泄压阀回到油箱的管路增加磁性过滤器,保证油品清洁度。

 (4)更换奉化奥特莱蓄能器 4 个,容积为 40 L,并与现场阀座相匹配。

 (5)重新布置现场管路,彻底解决原管路漏油、不便于维修的现状。更换手动泄压阀 2 个,平面密封结构改为两端丝扣连接形式,原泄压阀位置使用无缝钢管进行焊接密封处理,形式变为直通式。液压缸接头重新加工成统一规格,每个油缸包含 4 个接头 3 个丝堵,同时加工金属编织油管 4 根。

 (6)更换型号为:CBF-F425-ALP 的大流量齿轮泵,公称流量为 40 mL/r,流量为原来油泵的 4 倍,作为辊压机系统开机时快速补压油泵。

 (7)系统调试过程中加载压力增大到 11 MPa,整个系统的承受压力能够满足工况使用要求。

 (8)带料成功试车。

 改造后的辊压机液压站液压原理图见图 2。

 3 改造效果 液压站自改造投入使用后,彻底解决了出厂时设计缺陷及运行弊端,改造效果良好。

  图 图 2

 改造后的辊压机液压站液压原理 (1)运行过程中液压站干净整洁,大大减少岗位人员清理卫生工作量。

 (2)能够实现中控远程退辊,避免设备带载启动,增加设备保护系数。

 (3)大流量油泵的投入使用,15 s 即可建立液压系统压力,大大缩短开机时间。

 (4)工况下左右腔压力分别为 10.4 MPa 与 10.5 MPa,定辊与动辊减速机振动值分别为 2.18 mm/s 与 5.77 mm/s,加载压力及辊子研磨状态稳定,便于操作员根据物料调整辊压机运行参数。改造后投入运行的辊压机液压站及中控画面见图 3。

 图 图 3

 改造后的辊压机液压站及中控画面 改造前后数据对比见表 1。

 表 表 1

 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4 结束语 通过对辊压机液压系统的优化改造,改造后的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实现提产降耗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可准则对检验检测报告应包含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检验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标题; 检验检测专用章; 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检验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和每一页上的标识; 对所使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检验检测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 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检验检测检报告批准人; 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 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所检验检测样品的符合性情况等。

  目前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的报告编制仍为人工录入电脑或业务管理软件,在信息录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漏填或输入错误

 现象,如果检验检测报告中的信息量不充分或信息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报告内容不实,与样品或检测结果无法对应,甚至会造成检验检测报告无效的情况。因此,报告信息量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是检验检测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之一。

 超范围使用认可标识

  认可准则严禁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超出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的报告,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实验室认可规则》也明确规定实验室应在其获认可范围内出具证书或报告。超出资质范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将被视为非常严重的实验室失信行为,也将受到认监委、认可委等机构严厉的惩罚。

  在每年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专项检查中,超范围使用资质标识也是检验检测机构中发现较多、较严重的问题。检验检测机构在进行合同评审时,应严格核对本机构的资质情况,只有报告中包含的所有检测项目均获得资质,才可以在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相应资质标识。

 检验检测依据错误

  此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报告中的检测依据与委托方要求的不一致。实验室人员有时会忽略委托合同书的要求,按照习惯对检测参数用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但并不是客户要求的方法;或是客户要求的方法不适用却没有及时和委托方沟通,造成委托合同与检测报告的依据不一致。

  二是实验室使用作废的检测方法进行试验并出具报告。有些行业领域的标准更新速度较快,标准较多且复杂,例如食品领域,实验室标准查新如果不及时,未进行方法更新和证实,就容易出现使用作废标准的情况。

  检测方法和检验依据是实验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使用正确的检验检测依据是保证出具有效报告的重要保证,检验检测机构应注意检验检测依据的正确使用,防止由于依据和方法错误导致的报告无效。

 检验结论不规范

  检验结论是检验检测报告的核心,是委托方关注的重点,准确、清晰、明确、客观,易于理解的检验结论是检验检测机构对外推送信息是否有效的根本保证。

 检验结论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明确产品全部或部分项目合格与否的结论;

 二是只提供测试数据,不作产品合格与否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未对产品做全项检验,应对所检项目出具检验结论,而不应对整个产品或整批次产品作出结论,这是对检测真实性的要求,也是检验检测机构自身免责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由客户送样的委托检验时,还应声明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仅对来样结果负责。如检验检测机构出具作为科学研究等用途的报告,且检测项目未获得资质时,不应加盖检测资质印章,同时应对所提供数据只用于科学研究等其他用途予以说明。

 分包项目未在报告中注明

  检验检测机构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检验检测报告中应体现分包项目,并予以标注。

 分包的情况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能力的分包”,指拟分包的项目已有资质,但因工作量急增、关键人员暂缺、设备设施故障、环境状况变化等原因,暂时不满足检验检测条件而进行的分包。这种情况需经客户同意,出具的报告中应明确分包项目,并注明分包方的名称和资质认定许可编号。

  另外一种是“没有能力的分包”,指拟分包的项目未获得资质。此种情况若经客户许可,可将分包方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纳入

 自身的检验检测报告中,但在报告中应明确标注分包项目,且注明自身无相应资质认定许可技术能力,并注明分包方的名称和资质认定许可编号。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检验检测机构往往忽视了对分包工作的描述,得到的分包结果直接录入到最终的检验检测报告中,并没有对分包方进行注明,或标注的不够明确、规范。这都是不符合资质认证评审准则要求的不规范报告。

 原始记录无法追溯

  记录是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实验室记录的作用主要是为检测工作的过程提供客观证据,为预防和纠错的溯源提供依据。原始记录是实验室记录中技术记录的一种,能够对检测过程进行复现,是检测工作活动轨迹的客观证据,是形成检验检测报告的原始凭证。完整、真实、准确的原始记录是检验检测结果有效性和可追溯性的重要保证。

  原始记录设计应规范合理,信息量应充分、可溯源。除试验数据和检测结果之外,还要对所用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环境条件、试验参数、样品标识及其状态、检测观察过程及其计算公式、测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等进行如实记录。此外,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页码标识、更改的规范性等也是原始记录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报告缺漏

  检测报告缺漏性问题归纳起来分五类:图片缺漏、信息缺漏、标识缺漏、签名缺漏、不规范性缺漏。

 图片缺漏

  较常见的问题是样品外观检查后,有其试验后照片,而缺少其试验前照片。仅要求检查样品试验后的外观时,报告是否必须附上其试验前的照片呢?

  很多检测报告都有检查试验后样品外观的要求,这本身就蕴含了将样品试验后与其试验前的外观进行比较查看、看其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因此,试验前必须要检查样品外观,而检查结果在报告中的体现形式,便是照片或文字描述。由于报告给出的结果只是试验后样品外观的描述,而检测依据、检测环境、检测条件要求、试验过程等又不涉及试验前,样品接收时类似“收样时样品外观完好”这样的笼统描述也不能等同于样品试验前外观描述,所以通常整份报告并无试验前样品外观描述。因此,试验前样品照片几乎是唯一能体现检查了试验前样品外观的证据,而且照片也比简单的描述更加客观可信。样品经历试验后,若外观有变化,如生锈、长霉、破损等,则试验前照片就必不可少。

  只有同时摆出样品试验后和试验前不同的外观照片对比,才能直接客观地证明样品是经历了某试验才导致的外观变化。若样

 品外观无变化,其试验前照片则是试验前进行了外观检查的直接证明,若缺失此项,则说明试验体系运行和检测程序有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频繁出现,主要在于试验人员或报告编制人只关注到技术要求中外观检查是在试验后,而忽视了在外观检查中,试验后的样品有一个比较对象,即试验前的样品。

  比较对象的缺失自然就导致报告的客观证据不足,信服力减弱,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大为降低。综上所述,报告中必须同时附上试验前和试验后的样品照片以进行更直观的比对,这既是展示检查结果的一种客观证据,又是体现检测程序完整和体系运行无误的有力证明。

 信息缺漏 1)漏掉必要信息 例如 ①报告无检测日期; ②报告无检测结果; ③报告中某测试表中“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空白未填。

  认可准则都明确要求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日期、检测结果,且规定了当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对结果的质量有影

 响时实验室应记录环境条件,在测试表中都已设置了“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环境条件栏目,更应当填写。

 遗漏提及的内容 例如:

 ①报告正文提到某内容“见附表 X”,但整篇报告中无附表 X; ②委托书中勾选了某检测标准,但报告未提及该标准; ③归档文件核对清单注明某内容见报告,但报告中无该内容。

 缺少标注说明 例如:

 ①某测试进行了多次,但报告的数据记录页中未注明是第几次测量,结果有两页数据记录内容一致无法区别; ②多方向的振动试验报告中的试验曲线图未标注是哪一方向的。上述案例不符合准则要求的观察结果、数据应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或注明名称,缺少这样的标注说明直接造成数据记录、图片的混淆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描述不全 例如:

 ①报告中“技术要求”未描述委托书附件描述的电...

推荐访问:附(砼)检验检测报告中常见问题有哪些 标签 常见问题 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