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10篇

篇一: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集锦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下面是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1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 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 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 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 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 3000 册,科 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 3000 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 多少册?

  题①中 3000 册为共有数,题②中 3000 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 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 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 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

   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 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 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 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 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 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 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 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 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 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 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 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 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 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 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 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 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 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 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 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3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 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 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 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 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 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 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 下能不能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 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 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 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 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 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 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 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

   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 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 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 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

  “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 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 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 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 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 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 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

  “同学们,今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5 周年。这是一面 国旗,它的长是 3 分米,宽是 2 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 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 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 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 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篇二: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集锦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下面是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1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 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 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 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 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 3000 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 3000 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 书多少册?

  题①中 3000 册为共有数,题②中 3000 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 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 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 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 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

   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 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 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 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 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 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 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 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 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 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 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 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 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 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 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 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 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 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

   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3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 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 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 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 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 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 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 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 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 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 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 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 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

  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

   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 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 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 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 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 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 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 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 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 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 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 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55 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 3 分米,宽是 2 分米"。然后 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 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 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

   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篇三: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一次教研活动后给我的感受 10 月 20 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夏区平吉堡小学数学联片互动教研 活动,教研活动后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参与就有收获!。

  为期一天的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思 考。上午是四节课的展示,下午是研讨。首先是西夏区平吉堡小学袁 红梅、西夏区十一小周彩虹、西夏区兴泾四小魏小玲三位老师精彩的 做课,三位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渗透和数学 思维的扩散,让我受益匪浅。

  袁老师的课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 很快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支点,给学生提供主动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 间,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整节课环环 相扣,扎实、实效性强。

  周老师那精炼、优美的语言,行云流水的流程设计,深深地吸引 了每一位学生以及所有的听课老师,充分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 趣。周老师的课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能抓住学生的问题, 有效的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其实让 学生乐于学习就是这么容易,却也是如此的难,但周老师利用她的自 身魅力使每个学生都快乐地徜徉在数学的海洋中。魏老师上的是一节 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这节课上,魏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活动 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自已认识分数,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 效的教学。除此之外魏老师对整个课堂的调控能力以及在课堂中对每 个学生的观注也十分值得我学习。

  下午的评课及几位教研员的讲评更是让人醍醐灌顶,使我对数学 教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其中几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西夏区教研室 周桂秀老师提出的在课堂中要关注评价,评价要有指导作用,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方法,要让知识为生活服务,挖掘拓展必须要以教材为主, 要注意问题的科学含量和思维价值;西夏区教研室雷立银主任提出的 要结合学生特点备课,让数学源于生活,才能服务于生活;认为情境 地设置要真实,基于生活,可以从学生身边去寻找各种资源,而不是 为了情境而情境。同时提出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最后自治区教 研室的武卫民老师在对几节课进行了综合点评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数学课堂教学要有数学 的味道,教学要严谨;2、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问 题的提出要有思维价值,要关注有效的教学交流;3、数学老师的语 言要精炼、简洁,思路要清楚,课件和黑板的使用要相得益彰;4、 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找到教学的点,以点到线再到面;5、落实学 生的参与行为,要全员参与,通过说、写,把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示出 来,只有学生参与,课堂才会出精彩;6、教学要瞻前顾后,扩大视 角。

  虽然这次活动已经过去好几天,但现在细细品味起来还是别有一 番滋味。每一次的听课总是让我收获良多,这次也不例外,三位老师 精彩的课值得我学习,教研室老师的点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 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四: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集锦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下面是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 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1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 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 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 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 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 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 书共 3000 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 3000 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 2/3, 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 3000 册为共有数,题②中 3000 册是一种的,因此 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 惯。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 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 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 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 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 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 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 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 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

   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 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 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 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 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 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 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 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 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 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 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 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 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 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3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 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 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

   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 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 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 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 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 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 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 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 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 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 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 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 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 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 “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 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

   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 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 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 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

  “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 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 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 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篇五: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集锦 下面是有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1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 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 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 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 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 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

  例如:

  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 3000 册, 科技书的册数是故 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②图书室有故事书 3000 册,科技书册 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题①中 3000 册为共有数,题② 中 3000 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

  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 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 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 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

   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 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 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 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 的教学设计。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 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 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 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 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 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 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 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 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 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 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 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 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 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 学习的主人 一、 用悬念导入在导入新课时, 教者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创建“愤、 “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 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

  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 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 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 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 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除, 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 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

  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 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

  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 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

  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 的发展和深入。

   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 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 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

  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

  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 ? 两人很快答出。

  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 每人得几个? 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

  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 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

  教学伊始,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 图画等教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 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 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篇六: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 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 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 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 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 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 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 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 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小学数学 教学随笔]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 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 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 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 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 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 的思维活动过程。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 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 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1页/共3页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因此,我的体 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

  第2页/共3页

   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

  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 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 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 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 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 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 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 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 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 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 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 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 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 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 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 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 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第3页/共3页

  

篇七: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 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 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 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 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维过 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 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 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 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 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 等的背后, 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弄清它的形成过程。

  这样, 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 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 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 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 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 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 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 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 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 学教育任务。

  

篇八: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所谓铺垫,就是“陪衬,衬托〞。铺垫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 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铺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所谓“适当〞铺垫,意指时机恰当,坡度适宜,追求不知不觉、 水到渠成的效果。比方,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题是 提供 4 张课桌,每张课桌上有 2 台电脑的情境图,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如果仅仅“教教材〞,我们通常会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图和问题后,引导学 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这些电脑是怎样排列的;二是让学生列式解答;三是问学生 这里是几个几相加,在明确是 4 个 2 相加后,告诉学生“4 个 2 相加,可以写成 4×2=8 或 2×4=8〞,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这样教学,学生固然也能学会乘法,但是在新接触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由。特别是在这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困惑:

  已经可以用加法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当然,教材在接下来的“试 一试〞中通过 5 个 4 相加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同时揭示写成 乘法比拟简便。不过,由于学生的困惑是伴随着例题而生的,因此我总觉得,这 样的体会还是在例题中有所铺垫更好。也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表示相同 加数的连加比拟简便〔铺垫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例题解决的根底上及时铺垫〔铺 垫的时机〕。

  接下来,我们思考了铺垫的具体教学安排。由例题的情境继续出示问题:

  “电脑教室有 20 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 题。结果,用加法计算的学生说着说着就不记得到底说了多少个 2,而用乘法计 算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们觉得,学生对乘法写法的简便已经有 所感悟了,因为用加法计算的学生没有把算式说清楚吗,这不正说明加法算式不 够简便吗?

  1 / 31

   但是,学生会有怎样的想法呢?他们真的都能体验到乘法的简便吗?有的 学生只是听别人说 20 个 2 相加,自己并没有经历如此烦琐的相加过程;有的学 生仍是对加法计算情有独衷,对乘法的简便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就这一点 而言,我们觉得改说为写比拟好,同时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在比拟中增强 体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恰恰与教材“试一试〞中的意图不谋而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直接出示 20 张电脑桌,想一步到位让学生体验写 成乘法比拟简便,似乎事与愿违。这样的铺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比拟突 兀。由于没有对这一铺垫加以“铺垫〞,学生的体验很难水到渠成,而是教师告 诉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 20 张电脑桌之前,出示数量稍小些的问 题:“电脑教室一组有 6 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 算后,问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此时,并不急于点破玄机,但是学生势必会产生对 算式烦琐与简便的初步感受。继续出示 20 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的问题, 学生在两种算式的比拟中,自然会生发写成乘法简便的感慨。

  教学是讲求时机的,铺垫的时机往往应把握最需要的某个时刻;教学是讲 求坡度和节奏的,铺垫的过程往往不能急于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2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 智力的开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 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 的根底。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 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 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 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2 / 31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 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 广阔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 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开展的今天, 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 要有“六心〞。

  1、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 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 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 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根底,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 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 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 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 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 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 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 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 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 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 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3 / 31

   5、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 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 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 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 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近他们, 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 时时刻刻都在保护、关心他们。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3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 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局部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 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 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 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局部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 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 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 的最近开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根底。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时机,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和理解的气 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 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 重,真正表达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 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

  4 / 31

   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 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 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局部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 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 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4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 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 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 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 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 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 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 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方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 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创造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 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 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5 / 31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 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 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 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 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 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方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 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

  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 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 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 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 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 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 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 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 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 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时机,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 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 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6 / 31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 拟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 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 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 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 公倍数猜测、分解质因数比拟,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 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 身边。

  三、挖掘缺乏有待改良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 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6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 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 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 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学生认识的特 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到达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 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7 / 31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开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 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 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 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 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 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拟、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 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 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 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无视与生活实际 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 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 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 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8 / 31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那么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 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 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根底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 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 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8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有这样几个知识点: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 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 之间的关系;四、积的变化规律;五、估算。这五个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分 两块〔口算和笔算〕逐步呈现的。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几个知识点教 材在编排上前后联系紧密,特别是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与积的变化规 律两个知识点虽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学的例题,但在这之前有过屡次渗透。

  考虑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 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

  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屡次接触,本班大局部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 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 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 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比照问题,从而 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 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外表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 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 有关练习。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

  9 / 31

   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 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 处:

  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 9 课时 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 7 课时就根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 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方,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 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 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 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表达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 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 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 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 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 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对教学内容整合后,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 线上,每当出现问题,只有自己想方法解决,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这确实 是学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当学生们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用非常准确的 数学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 小几倍,此时学生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这样处理后,也让我感到一丝遗憾:没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感悟不 深。比方,教学积的变化规律,由于提前孕伏,这节内容是分段进行,当到达教 材安排的内容时,大局部学生已根本掌握了这些内容,新授课也就没了“新〞的 感觉,只是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而已。本来我想在这课上有所创新, 看来今年是没有希望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9

  10 / 31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 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 和符号感,开展抽象思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 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 活泼,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假设隐假设现〞 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 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 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 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 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 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 只滑梯,2 个秋千,3 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 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根底,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 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 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 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 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 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 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 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 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

  11 / 31

   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 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 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 数感奠定了根底。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 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 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效劳。如 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 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来说明为什么 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 1:我的想法是:比方说有 5 个苹果,吃了 0 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 5 个,5-0=5。生 2:今天妈妈给了我 5 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 5 元钱, 列式 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 了不管 5 个苹果,5 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 0,就都是从 5 个东西里去掉 0 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 5 减 0 还是等于 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 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开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 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 都在活动中集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 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开展的根底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开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 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 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

  12 / 31

   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 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 活动时空,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 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 合作用一根 5 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 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 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 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 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拟,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 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 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四、“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 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开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 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 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开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 9 元,全班 52 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 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 500 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

  “10×52 = 520,不到 520 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 450 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时机,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拟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开 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 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开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 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

  13 / 31

   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 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 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0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 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梦想,他们对我们无限 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 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 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 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虽然从出生到长大,根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 有自己选择的时机,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 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 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 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 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 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快乐,但又觉得 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开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 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 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管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14 / 31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 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 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 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 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管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 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 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 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鼓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 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 生心智开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 践“终身学习〞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开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 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 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 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 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确实, 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 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 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 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15 / 31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 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 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

  “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 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 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 每个人都是一天 24 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 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 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 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 “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 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 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 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开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 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 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 书呢?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 课堂气氛,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 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 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

  16 / 31

   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 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 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经过计算后,学生答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 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 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教 室里气氛十分活泼,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 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

  “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 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 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 性化方面开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 题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 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 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标准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 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 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 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 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 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

  17 / 31

   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 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 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根底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 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表达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 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表达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呢? 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表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 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 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 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 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 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 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 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 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 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到达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 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 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18 / 31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 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 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 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 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 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 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 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 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 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 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 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 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

  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 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 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 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 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 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响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 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穿,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 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

  19 / 31

   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 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 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 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 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 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 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 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 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快乐了, 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 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 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 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 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 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 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 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 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 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 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效劳。

  20 / 31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 数学的最正确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 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 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 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 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 到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 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 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 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 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 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 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 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 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 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 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 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 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 有利于开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

  21 / 31

   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 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 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效劳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 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开掘出有价值的 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 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 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 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 究,找到最正确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 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 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 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 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 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开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根底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 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 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 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响学生的学 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鼓励作用。而生 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 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

  22 / 31

   提出缺乏,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 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 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 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辞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 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 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 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 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学 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 会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2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 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 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 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那么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那么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 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那么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 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时机。探 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那么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假设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 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假设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 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局部式子是等式,一局部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

  23 / 31

   一局部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 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 般的命题,一个猜测,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 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 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 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表达。传 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 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 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 式教学那么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拟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 教者认为最正确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正确 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 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那么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 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 ;另一方面,那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 公认的最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增加发散时机,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 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时机。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时机,提供广阔

  24 / 31

   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 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忆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 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 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 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 索式 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忆、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 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3

  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 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过去一般都是运用 “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拟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级教学大数的改写 时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年级就有安排。在教学 中,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 比拟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估 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灵活 选择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 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准备组织我校的 29 名离退休教师出去秋游,每 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 104 元,请你帮工会主席估一估,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04*29, 生:把 104 看成 100,29 看成 30,100*30=3000 元,准备 3000 元钱就够了。

  生;把 104 看成 110,29 看成 30,110*30=3300,要准备 3300 元。

  生:不对,3000 元钱不够。

  25 / 31

   生:把 29 看成 30 多了 100,可把 104 看成 100 少了 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应该准备 3016 元。

  师:你已经算出准确数是 3016。

  师:如果你现在是工会主席,你觉得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生:3000 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 3300 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 3300 元,假设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 买。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 3300 元,假设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看来是应该多准备一些钱。

  师: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估算方法,比拟估计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吴老师课中 的命名〕 生: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 104 看成 100,把 29 看成 20,准备 20xx 元就够了。

  生〔反驳〕:你没有发现 3000 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看来如果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把 104 看成 105,29 看成 30,等于 3150 元。

  生:把 110*29=3190 元 生:104*30=3120 元 师: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欢哪一种?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欢。

  师:为什么?

  26 / 31

   生:不好口算。

  师:你认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容易些。

  师: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 数。

  [片断二]:

  师出示:批发部每月卖出 720 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小估,看成 700*10=7000 瓶。

  生:一年 12 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 12 不能变〕。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 800*12=9600, 生:看成 800*10=8000。

  师: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随便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减少很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 须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始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 后经过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平安,应该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 [反思]:

  教学估算三年来,可以说这节课是真正理解了估算意义进行教学的第一课, 感触颇深。

  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27 / 31

   课前,我一直担忧孩子们不会发现估算方法中的问题,对于各种方法他们 都会持肯定态度,因为过去我们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是班上确实有些学生思维特 别活泼起,不会受别人的思想所左右,看问题很全面,在这些学生的提示下,其 他学生也会有所意识,问题就会被发现、解决。

  二、学生是估算还是精算? 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想出了很多种估算的方法,通过讨论也发现估算方法 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但不少学生在发言中指导出,所谓的与实际相吻 合,就是要先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及题目的要求看一看是取大还是取小。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真正意图,我只好告诉学生,如果这样的话,估算的价 值就没有得到表达,估算就没有必要先算出准确结果,但这样一来,有些学生还 行,可一大局部学生就真得很迷惑,到底该怎么办呢?是小估还是大估,怎么分 析,有些学生真的看不准,对他来说最好的没过于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进 行大估或小估,这就是不少学生眼中的估算。

  三、估算教学要注意把握整体性。

  教学新教材至今,一直都没有能够通览全册教材,一般都是教学一册,看 一册,读一册,这样一来,对每一个具体内容的把握、理解就很不到位。比方, 估算内容的编排,在前几册教材上,虽然一直都没有出现估算方法,但仔细阅读 不难发现大部内容采用的方法还是局限于“四舍五入法〞,教材上虽然没有介绍, 但感受最多的还是这种方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找对应数的最接近数。回到 这题,如果要找 104 的最接近数,只能是 105 或 100,学生想到这两个数也是很 自然的。如果能提前渗透估算的正确思想,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少走不少弯路。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4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 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 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 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 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 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

  28 / 31

   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 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 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 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 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 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 知识水平的根底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 接受者假设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 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 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 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 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 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 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 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 也是将知识融汇贯穿、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开 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

  “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 同样,假设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那么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 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 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

  29 / 31

   应特别防止的是那种外表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 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无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 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

  三、预习的步骤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根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 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 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比照 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 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 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 格。

  4、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 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 生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15

  ——执教五上“确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或许 上课的效果并没有到达理想中的那种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达一种对课堂教学理 念实践的渴望,又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那种因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试 上过程中确实是在寻找一种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 指引下,逐步走进课堂教学理解的深处。

  一、为何而教——关注目标价值取向。

  我以为有效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 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 “多学总比少学好〞,宁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题;而价值层面那么更多地 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学生在你的教学行为中有没有得到长足的开展,在

  30 / 31

   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 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处在同一 平面上。

  在教研组备课时,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 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的记录过程, 逐步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确实定位置 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正是思考为何而教,我们才能拥有这一种目标价值的驱动,才能让课堂教学产生 内在动力,才让课堂教学真正驶入预定轨道,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意义。

  二、因何而教——关注教材编排意图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 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 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 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根底的 上进一步提升,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 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根底。

  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教研组参阅了不 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 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局部内 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苏教版安排在五下。尽管该内容安排的 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 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 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 拟,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苏教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 军的姓名,继而用小圆圈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 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 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31 / 31

  

篇九: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 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 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欢送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1

  有人说:“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录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教师的一 言一行记录下来。教师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典范,使他们的偶像。〞尤其是这段话 的后半局部令我感触更深!

  “摇啊摇,摇啊摇......〞随着轻柔的音乐,大局部孩子入睡了。“哈哈 哈,嘻嘻嘻〞原本安静的寝室被这假设有假设无的嬉笑声打破了。“孩子们,快 睡吧!〞我轻轻地说。我以为这声音就此消失了。慢慢的这声音像蚊子一样越来 越让人烦,并且好几个孩子都用被子蒙上头了。我一看不能再这样让其他孩子受 影响了。便悄悄像声音的发源地走去。啊!最终找到了。我心里暗暗得想。这时, 家佳好象发现了我,立刻停止了嬉闹声。轻轻地把手放到被子里,假装睡着的样 貌。我以为万事大吉了,就坐下来了。

  “这孩子还挺听话的!〞我心里美美得想。可是安静了片刻后,又出现了 刚刚那烦人的声音。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你不睡就出去,别影响其他人〞我快步 来到家佳身边呵斥道!我本以为吓吓他,其实真没有让她出去的意思。于是就去 检查其他幼儿的被子是否盖上了。当我检查完后,正要看看家佳是不是睡着了。

  隐隐约约却听见哭泣声。啊!!!!!家佳呢??我快步向外走。哎吆!啪一声 我被一个东西绊了一下还差点摔倒。我起身一看,是家佳。我真是又急又喜。看

  1 / 14

   着泪流满面的孩子我的眼泪也不争气的流了出来,我轻轻地将孩子拥入怀中,把 孩子送到床位上,很快孩子睡着了。

  整整一个中午,孩子哭泣时的样貌在我的脑海中频频出现。我觉得我真得 很幸运,当时孩子如果自我走出去的话这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走回家也可 能――想想好险呢!其实这就是不注意的一句话。我想我以后要使用“好听派牙 刷〞让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美美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2

  [片断]:

  用小棒摆平行线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请同桌互相检查。

  生:他摆的不是平行线。这两条线向下延长后会相交。

  生:向上延长就不会相交。

  师:那它们是两条平行线。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线。

  师:你怎么知道下面会相交。

  生:延长后他们会连的越来越紧,最后连在一起。

  师:延长后他们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相交。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你怎么证明。

  生: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为什么不会相交呢?怎么知道你摆的就是平行线呢? 生:我把两根小棒紧靠着直尺摆,然后再抽出尺子,两根小棒就不会跑了, 就摆出一组平行线。

  师:你用直尺固定小棒,这个方法不错。

  生:我用尺量,我这两根小棒的左边宽 5 厘米,右边宽也是 5 厘米。

  师:两边宽一样就是平行吗? 生:两边一样宽,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它们的宽始终是 5 厘米。

  师:如果两边宽不一样呢?一边是 3.1 厘米,另一边是 3.2 厘米,它们会 相交吗?在哪边相交?

  2 / 14

   生:会相交,短的一边相交,延长后短的一边会越来越短,最后就交在一 块了。

  师:原来两条平行线两边的宽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长后就会相交。

  师:中间放把尺子后,两边的宽度怎么样? 生:两边的宽度也是一样的。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道理一样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摆出平行线。

  …… [反思] 以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许多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数 学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画平行线,至于为什么这么画,学生们知之甚少,再加 上如果按标准的画法画又比拟麻烦,师生都爱在这上面偷懒,导致不少学生画得 很随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感知平行线的特点是画好平行线的第一 步,平行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为什么不会相交,是因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是保 持不变,无论怎么延长,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交。掌 握了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从距离不变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距离不变 呢?只能通过平移,随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动,不容易画,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 一个靠山〔尺子〕,引导学生思维向这方面转变,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方法, 经历画平行线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不过,这只是教学的理想状态,效果还要等学生真正学过画法后才能下定 论。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3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每天都要在繁忙的公路上来回走路,节假日时有些同学还要坐车回家, 所以遵守道路交通平安规那么,对于保护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至关重要。下面 我通报一下这几天局部地区发生的交通事故。甘肃省正宁县榆林镇“小博士〞幼 儿园校车超载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致 22 人遇难。经交警核实,这辆校车准载 9 人,实载 64 人。这一血的教训,请同学们引以为戒,随时把自己的生命平安

  3 / 14

   置于首位。为使同学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应的交通平安法律常识,增强平安意 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平安,下面讲两个方 面的问题。

  一、行走平安 1、在通过岔路、转弯的地方,要细致观察,认真等待,确认平安前方可通 过。

  2、不许在公路上、马路口处坐卧、停留、打闹、来回奔跑、相互追逐,随 意突然横穿马路。

  3、不许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任何滑行工具。

  4、经过铁路,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不能随意穿越铁路。

  二、乘车平安 1、当你乘坐二轮摩托车时,同学们只能坐在驾驶员身后的座位上,只准正 坐,不准倒坐或偏坐,保持正确坐姿,更不能三个同学乘做一辆摩托车。因为这 样乘坐稳定性很差,容易在车辆行驶中从车上跌落下来, 2、周末、节假日回家不要乘坐农用车、报废车、超载车和拖拉机。

  同学们,你们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你们的人身平安 牵动着养育你们的父母的心,牵动着关心和培养你们的老师的心,你们的人身平 安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为了同学们能健康的成长,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平安法律和常识,增 强交通平安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关爱生命,平安出行,从我做起,从小 做起〞,争做文明交通的使者,争当文明交通的标兵。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4

  大班的孩子从这个学期开始已经开始动笔书写了,我们让孩子书写的都是 一些最简单的数字和字母,大局部的孩子握笔的姿势正确,书写也挺好的。可是 也有一局部的孩子不会握笔,书写不成行。这局部孩子的爸爸、妈妈纷纷找到教 师,问是不是孩子没有认真学,或者是孩子太笨了……

  我要对各位家长说,你们别着急!孩子的本领开展有快有慢。大班的孩子 刚刚开始书写,怎样能够一下子就给孩子下定论呢?

  4 / 14

   这样,无疑回给孩子背上思想包袱,影响他的开展,给他以后的学习造成 必须的障碍。

  孩子的年龄仅有四、五岁,许多细微的动作做不好也是正常的,像书写的 动作就是细微的动作,刚刚开始拿笔时,多少孩子不会啊!此刻看看不是都会了 吗。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能够试着回忆一下: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仅有两、 三年的时间,孩子不是什么都会说了吗?并且说得十分好!就用等待孩子开口说 话的耐心等待孩子能够正确握笔,并且写出漂亮的字吧!

  爸爸、妈妈,请别急,您的孩子必须会很出色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5

  托班的孩子是这学期刚入园的,他们对幼儿园的环境、教师都不太熟悉。

  早上来园后总会有哭闹的现象。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就应当有一颗耐心、爱心去 关心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李超然是刚入园的,他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 从早上来园到放学就一向哭,已经入园几个月,一进教室门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坐 在那,不和其他小朋友一齐玩。

  我想,他这个性格很内向,如果不好好引导,长大了会很难适应当今社会, 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就主动去接近他,和他聊天,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 游戏。渐渐的他有了一丝改变,此刻的他一进门总能看到脸上浮现出那童真般的 笑容。有时和小朋友一齐玩,也总能看到他哈哈大笑,无比欢乐。这个时候得我 真的感觉很欣慰,起码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想各种方法来贴近孩子,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健 康成长。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在各项 活动中,我都是给乐乐开绿灯,使乐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守纪律 的坏毛病。

  加上我没有及时制止,这让其他小朋友觉得教师偏心,只喜欢乐乐不喜欢 自我。我的做法既害了乐乐,也伤了全班孩子。于是,我及时向孩子们道了歉, 保证再也不这样了。孩子们点点头。

  5 / 14

   是的,孩子们需要教师公平的对待他们,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灵 产生巨大影响。孩子一旦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公平的种子,他就会在未来的生 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我们应当把时机给予每一名幼儿,使其能够展示自我的 亮点和风采。这时我们幼儿教师应当牢记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6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 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 和符号感,开展抽象思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 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 活泼,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假设隐假设现〞 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 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 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 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 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 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 只滑梯,2 个秋千,3 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 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根底,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 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 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 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 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

  6 / 14

   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 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 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 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 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 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 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 数感奠定了根底。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 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 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效劳。如 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 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来说明为什么 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 1:我的想法是:比方说有 5 个苹果,吃了 0 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 5 个,5-0=5。生 2:今天妈妈给了我 5 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 5 元钱, 列式 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 了不管 5 个苹果,5 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 0,就都是从 5 个东西里去掉 0 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 5 减 0 还是等于 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 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开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 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 都在活动中集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 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开展的根底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开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7 / 14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 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 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 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 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 活动时空,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 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 合作用一根 5 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 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 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 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 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拟,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 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 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四、“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 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开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 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 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开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 9 元,全班 52 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 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 500 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

  “10×52 = 520,不到 520 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 450 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时机,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拟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开

  8 / 14

   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 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开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 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 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 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 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7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 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 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 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

  “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 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管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 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 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平安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 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为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交通事故的 发生,我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平安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那么,加强平安意识, 树立交通平安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 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过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 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9 / 14

   4、不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平安重于泰山,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我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让我 们一起自觉遵守交通规那么吧。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8

  11 月 16 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 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 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 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 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 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 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根 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 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根底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 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 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 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 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 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 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 张饼烙 2 面,烙 1 面要 3 分,1 个锅同时能烙 2 张饼〞。“3 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 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 3 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 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 肯定了用 18 分钟和 12 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 9 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 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方法。两种方法的比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

  10 / 14

   受到 9 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 分钟 烙法比 12 分钟、18 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 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 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

  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这里的设计 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 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 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中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 有很大的关系。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直问、曲问、正问、反 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到达的效果是不同的,所 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表达课堂的灵活 性,活泼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 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 9 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 观察到学生答复有一定困难。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 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 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 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11 / 14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第一次烙 1 号、2 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 2 号饼与 3 号饼 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 考。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比照拟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 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比照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整理了三种不同烙 法,比拟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到达方案的优化。在这种“层层剥笋〞似 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 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 3】 师:5 张饼怎样分组? 师:老师将 5 张饼分成 3 组,第一组 2 张,第二组 2 张,第三组 1 张,行 吗?为什么? 生:〔略〕 师: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 1 张饼,否那么这样就会浪费 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 5 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答复出正确结果。王老师没有 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这里的反问代表了局部学生的心里想法, 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 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 培养和提高。

  【案例 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 4、5、6、7 张饼的最正确烙法后,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 2 张饼?

  12 / 14

   生:〔略〕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 8、9、10 张饼分组呢? 生:〔略〕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 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 4、5、6、7 张 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 律。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 4——7 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 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 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 2 张,要么 3 张饼看 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 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 思考、猜想、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 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由于教师精 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 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9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 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 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 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 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 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应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

  13 / 14

   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

  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 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 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 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拟。表达了学生参与的主动 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 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 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 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 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 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14 / 14

  

篇十: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0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3 篇_小学数学教师工作 随笔范文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写教育教学随笔,就是作 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心中的感悟随手写下 来。本文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 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 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 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 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 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 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 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 40 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 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 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 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 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

   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 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 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 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 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 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 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 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

  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 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 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 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 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 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 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 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 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 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 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 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 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 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 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 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 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

   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 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 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 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 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 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 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 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 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 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 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 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 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 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 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 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 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 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 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 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 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 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 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 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

   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 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 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 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 《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

  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 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 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 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 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 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 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 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 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 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 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 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 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 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 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 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 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 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 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 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 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 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 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 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 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 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 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 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 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 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 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 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 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1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 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 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 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 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 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 3000 册,科技书的册数是 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 3000 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 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 3000 册为共有数,题②中 3000 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 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 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 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 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 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 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 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 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 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 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 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 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 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 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 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 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 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 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 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 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3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 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 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 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 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 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 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 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 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 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 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 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

   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 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 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 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 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 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 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 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 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 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 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 “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 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 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5 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 3 分 米,宽是 2 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 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 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 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

   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推荐访问:随笔 数学教师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