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备考工作研讨材料(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工作研讨材料(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中考历史备考工作研讨材料(完整文档)

 

 乘历史课程改革之风

 走核心素养育人之路

  —— 中考 历史 备考工作研讨材料

  改革已经是我们当代的最强音,是时代的主旋律!教育要发展,根本也要靠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即将迈入第20 个年头,作为历史教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挥好历史育人功能,下面从 考改、 教改两方面给大家汇报:

 山西省中考历史命题改革

 一、山西省中考历史“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山西省中考命题改革是伴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实施开始的,已经持续推进九年,中考备考一定要清楚中考命题的精神和方向。即中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知道这三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复习备考。

 1 1 、为什么考?

 不管中学哪一门课程,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大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中考历史试题就是检验学校教育对学生“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在学生身上的达成情况。“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他不是一句口号,它有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到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

 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为什么考?除了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抓手检验“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情况,还有,为了促进新课改的推进,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入。

 以上三点“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形成了山西中考命题的核心思想,我们把它简称为“一核”。

 2、 考什么 ?

 最早在 2015 年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就形成了内涵颇深的“六个维度”,具体包括“活动建议、开放探究、阅读能力、国际 PISA 测试理念借鉴、学科素养和表达交流共享”。这是 2015 年到 2017 年“六个维度”的表述和顺序。但是 2019 年,“六个维度”的表述和顺序发生了些微变化,“扩大开放探究、阅读素养、学科素养、课标活动建议、表达交流共享、借鉴国际 PISA 理念。”“六个维度”说明的是“考什么”的问题。

 3 3 、怎么考?

 山西中考命题改革有四大手段,这四大手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四大手段”,包括批判质疑与实践探究、不确定性结构、跨学科整合、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通过确立这一命题手段,说明“怎么考”。

 以上所讲,就是山西省中考历史命题恪守“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 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唯 一依据”为总

 体原则,彰显山西当前考改的“ 一核六维四手段”。

 二、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

 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其基本观点主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主要的考查方式是:史论结合,一分为二,辩证、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 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历史的基本要素。《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第二部分是“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里,强调了历史时序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还是人们认识历史的观念,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

 3、 史料实证

 历史学习和研究讲究“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证”即“史料”,研究历史、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史”是在“证”,即在客观史实基础上对历史的解读和阐释。这种解读和阐释必须做到“证史一致”。“史料实证”就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讲求证据意识,它是学习、认识历史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是进一步养成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础。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辨别资料真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和阐述。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呈现。

 4、 历史解释

 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讲究除了讲究“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还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相对于“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属于较高层次,但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一直重视和强调的。

 “论”,即历史解释就是建立在充分占有史实并科学合理解读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而得出的符合历史史实的结论,它是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

 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5、 家国情怀

 即历史价值观,这一学科素养源于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历史课程的“思想性”通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热爱自己

 的国家;通过让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史,从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

 所以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它既是对祖国的一种高度爱戴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是一个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它是人们不断奋斗、不断攀登、不断努力的精神支柱。

 三、9 2019 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亮点

 1、 家国情怀贯穿于试 题始终,突出历史的价值导向,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总体原则。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2019 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始终贯彻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原则,如选择题 1 不仅通过甲骨文图示提取了相应的历史信息,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特征,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再如选择题 6 通过了解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相应的浮雕,继承近代历史上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简答题第 16 小题(1)问通过四个相关的历史人物遗址来重温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2)问通过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期间的相关史料,让学生重新体会五四精神和伟大的抗日精神。这些内容都是通过重温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来树立“民族自信”的家国情怀。

 2 2 、丰富的阅读素材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2019年的历史中考试题,阅读素材更加形式多样。包括文字、调查报告内容、历史图片、年代尺、历史事件等,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材料,形成认识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选择题 1,该题通过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和汉字的造字结构要求学生提取相应的历史信息,不是考学生是什么,而是考查捕捉信息、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深阅读能力;如选择题 4,通过让学生阅读《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记载,做出相应的历史解释;如简答题第 16 小题,通过阅读四个历史人物相关的遗址图片,解读相应的民族精神;其他如材料解析题和探究题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3 3 、学科素养在强化开放探究、培养表达交流共享、借鉴国际 A PISA 理念里更为凸显。

 2019 年试题更加开放,探究性更强,在培养表达交流共享的能力过程中,在国际 PISA 理念的借鉴上更注重彰显学科核心素养。如:选择题 8:以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十周年两个历史事件作为依托,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之处,在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历史的时空观念,进而让学生感受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进而体会“制度自信”的家国情怀;选择题 7 和 15:借鉴了国际 PISA 理念(科学思维),通过“一五计划”期间的一组数据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调查项目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数据和调查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做出相应的历史解释;如材料解析题 17(2):在交流近代史上救国救民道路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道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共享的学科素养,同时还培养了“道路自信”的家国情怀;简答题 16 题以“弘扬传统文化,重温民

 族精神,传播时代新声”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涵盖了古代文化传统、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三部分内容,运用历史学科不同的呈现方式,突出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特别是第三板块“科学理论”以年代尺为呈现方式,纵向梳理出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学理论指导下创新的过程,强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注重价值观引领,彰显家国情怀,体现史学教育以史为鉴、资质育人的终极功能。

 4 4 、 通过“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落实核心素养体现的淋漓尽致 。

 今年的试题在去年开始有意识加入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元素的基础上,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走向深刻。试题以证据意识和逻辑能力为“着力点”,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如:19 题(5)首次采用了小短文的形式,并创造性的运用了 SOLO 分层评价的策略,设置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的评分标准,改变了以往只针对“量”的评价方式,而更加注重了对“质”的评价要求,体现了赋分的创新性,凸显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考查。通过这一改革将大大促进“考改促教改”的步伐:今后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5 5 、通过“跨学科整合”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

 互渗透,它要求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将各学科有机组织起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无疑是十分有利的。2019年中考试题无疑是这一教学改革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如选择题3将唐诗和宋词与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交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历史事件整合于语文的古诗词阅读中;材料解析题18题(1)通过绘制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将历史和地理整合在一起,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总之,2019 年山西省中考试题总的来说是一份体现“立德树人”为使命,“素养”为核心,真正实现了“考改促课改,课改促教改”的考试改革目标的一份好题。

 研究教学策略

 掌握复习方法 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通过“考改促教改”。中考历史“考什么”,我们“教什么”;中考历史“怎么考”,我们“怎么教”。只要明确考试的方向变化,研究命题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紧密结合,相互统一,我们就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中考中取胜。

 一、扩大开放与探究

 近年来,中考命题和答案更趋向于开放性和多元性,2019 年试题更加开放、探究性更强。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中要高度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把对学生“开放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开放、探究生成的前提是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就是多角度,

 打破唯一性。历史教育要鼓励思考而非制造信仰,所以历史视野越宽广,所得出的结论和得出的角度就越多。角度越多,偏见越少;偏见越少,越少无知;越少无知,越多智慧。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生气,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富丽、因其理解视角的多样性而生动。

 案例 1 1 :“把蒋介石送到德育处”(略)

 案例 2 2 :“蒙娜丽莎不美”(略)

 所谓探究,就教学方式而言,它改变的是学生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有探索和研究两层意思。探索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现规律。学生只有动手、动脑,才能真正获得有效信息,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与教师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习者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例 案例 3 3 :中医是科学吗——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略)

 案例 4 4 :为什么今天的资本主义仍然很先进(略)

 二、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掌握“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加大了对“阅读素养”的考查。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越来越突出。课堂中,教师经常要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料意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选材要有针对性,选取的史料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其次,史料运用要适量,尽量应用教材中的史料。教材中有大量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照片等,这些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

 例 案例 5 5 :“北大是怎样从官僚衙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的”(略)

 例 案例 6 6 :否定还是扬弃?——对“打到孔家店”口号的认识(略)

 三、表达、交流、共享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

推荐访问:备考 中考 研讨 中考历史备考工作研讨材料 历史中考备考研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