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赏析8篇

包法利夫人赏析8篇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1

《包法利夫人》从一八五一年开始写作,一八五七年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但更主要是展示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画面。如果说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那么福楼拜所刻画的,便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许不能说福楼拜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整个时代,但他无疑抓住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东西跟着一去不复返,如今该唱唱别的歌了。”①一个平庸的作家很可能认为,从资产者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们的作品不能不求助于杜撰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福楼拜却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他以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以对资产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否定作为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见习生。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造成了可趁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净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女人因负债和爱情绝望而自杀,类似的故事在许多时代都发生过,也不知有多少小说家描写过,何以到了福楼拜笔下便引起轩然大波,蒙上“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的罪名,问题显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他非但没有对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判决,反而以无比的说服力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但作者并不简单化地把她描写成一个坏女人。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秉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渊。首先是她父母异想天开,让她去修道院受大家闺秀的教育,害得这个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文学的薰陶,灌给她满脑子诗情画意,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啊,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的骑士啊,这一套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那个生活圈子里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衣食奔忙,满不在乎地往道旁吐痰,津津有味地喝肉汤,她和这些人没有共同语言。她父亲怜惜她,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学习,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着爱情。就在这时候,包法利出现了。在庄稼人眼里,医生算是相当有身分的人,何况他还治好了鲁俄老爹的腿,可见很有学问。爱玛于是成了医生太太。然而她所期待的爱情并没有到来。包法利医生既无雄心,又无才干,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再说他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耍剑、放枪,和爱玛心目中的骑士完全不沾边。俄毕萨尔的舞会,在她生活中“凿了一个洞眼”,让她窥见了荣华富贵,从此她更加受不了乡镇生活的小器、平庸。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被她理想化了,变成一种甜蜜的憧憬。她把小说书上描写的当作现实,而把环绕着她的现实当成恶梦,她在幻想中生活,时刻期待意外事件的降临,就象遭难的水手,想在远处雾气笼罩的天边发现一叶白帆。失望之余,更觉生活不堪忍受。谁也不理解她的苦闷和抑郁,只道她神经有些毛病。

她也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逃避了莱昂的追求,事后却又懊恼不已。她想求助于宗教,而那位以“灵魂的医生”自诩的本堂神甫却对灵魂的疾病一无所知,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有了温饱,就该心满意足了。爱玛终于明白,她不能指望从神甫那儿获得任何启示或帮助。

百无聊赖的生活,灵魂的苦闷,对爱情的渴求,决定了风月老手鲁道尔夫一出现,包法利夫人就要落入他的掌心。与其说爱玛爱上鲁道尔夫,不如说爱情的幻梦把她推向鲁道尔夫的怀抱。爱玛凭自己的想象,以为爱情犹如来自九霄云外的狂飚,伴着雷鸣电闪,席卷人的整个意志。她按照幻想的模式投入爱恋,狂热得叫鲁道尔夫瞧不上眼。新鲜劲儿一过,他的态度便越来越冷淡。眼看伟大爱情的河床一天涸似一天,爱玛的痛苦可想而知。她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丈夫和孩子,她甚至热心地支持丈夫的事业,撺掇丈夫割治跷脚,满心希望包法利一举成名。可是丈夫不争气,几乎断送一条人命,爱玛完全绝望了。她的尊严,她的自爱心,受到包法利这个姓氏的玷辱。从此连残留的一点妇德也彻底崩溃了。她重新投入情人的怀抱,比以往更加颠狂。她想入非非,要和情人私奔,讲求实际的情人干脆甩掉了她。受到这次打击,她大病了一场,却不曾接受教训。她依然被幻想牵着走,依然按照小说里的模式来设计自己的生活。她为体验她认为理当经历的感情而爱莱昂。甚至当她“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而且对他感到腻味以后,仍象个钟情的女子一样继续给他写情书。不过她写信时想到的并不是莱昂,而是一个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这样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只是耽于物欲和淫乐。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风雅”是要财富作后盾的。她为之神往的那种“爱情”,需要庄园、别墅、高车驷马和华美的衣着打扮作陪衬,缺了这点富贵气,“爱情”便失去了光彩。她是个乡镇医生的妻子,却想和贵妇人一样骄

奢淫佚,她根本不懂生活,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浪漫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很难说作者是更多地批判了浪漫主义,还是更严厉地鞭挞了现实生活,他对前者的批判,正是对后者的控诉。爱玛是个为人所不齿的女人,但她实际上比周围的人更向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希望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受她崇拜,然而她周围只有一些目光短浅、惟利是图、毫无英雄气概的资产者。她有弱点、有过失,她虚荣而且不切实际,但她并不是罪魁祸首,她不曾加害于人,倒是人们常加害于她:男人诱惑她,商人敲诈她,在她陷于困境时情人抛弃了她,甚至还有人企图趁机污辱她。……福楼拜就这样冷静地剖析爱玛走向毁灭的主、客观原因,不动声色地将一群鄙俗自私的正人君子和一个“不正经”的女人作对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小说会深深刺痛政府当局和一般资产者。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任何写照是讽刺,历史是控诉”,没有什么比如实描绘更使那些道貌岸然的先生们感到难堪的了。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批判效果,首先是因为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段,以高度的概括力突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小说所记述的,只是法国某村镇发生的一起自杀案件,而作者的同代人却可以从中认出自己所在的城镇和周围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莫泊桑曾谈到,“《包法利夫人》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种典型,都集中了同类人物内在气质的各种特点,因而成为这一类型最逼真、最突出的形象。”

爱玛这个人物,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作者父亲的医院里,曾有个名叫德拉马尔的学生,他的续弦夫人嗜读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遗下一个女孩,不久丈夫也自杀了。这是一八四八年的事。据说是福楼拜的挚友路易·布耶建议他将此事写成小说。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包法利夫人》诞生了!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2

包法利夫人无疑是个躁动的女子。她的欲望强烈,正如书中所说——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丈夫老实善良,女儿健康可爱,生活并不窘迫,不用她撸起裤脚下地干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盐,那么她到底在“作”什么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点,相貌稍微丑陋一点,或许她就不会整出那么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样,淹没在尘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丽与寂寞无人能懂,所以她对镜自怜,抑郁不欢。她的灵魂澎湃着激情,生活却如死水一般,搅不起来波澜。

这是一种人生悲剧。

包法利夫人在怀孕的时候曾盼望要一个儿子,她觉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二、我们身边的包法利夫人

姥姥这位岁月美人,在即将步入七旬的时候突然抑郁起来。她要么独自坐在阳台上迎着温热的阳光一言不发。要么就是垂泪与我们抱怨她的生活有多么苦累,日子多么煎熬。

姥姥姥爷感情不好,姥爷年纪大了,脾气也有些怪,吃饭总是挑三拣四,只要不高兴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听不得姥爷说她的不好,两个人免不了口舌之争。

争吵是烦恼的来源。

农村妇女一辈子埋头于家庭琐事之中,年纪大的,很多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眼下手机电脑普及,舅舅舅妈包括表弟都端着手机看电视刷新闻,姥姥几次三番与他们搭讪,他们也只是敷衍两句。

没人能了解姥姥的孤独。

那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蔓延出来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刚擦黑就躺在床上。我在一旁写字,总是到八、九点时她坐起来,眼直直地望着墙壁发呆,有时试图与我说两句话,我分不开神,她就叹一口气,躺下来依旧睁着眼。

三、有的人安于稳定,有的人贪恋风浪

当得知顺利入编事业单位的时候,姐姐连连做了几天噩梦。梦里都是对单位的恐惧,梦到一个月只有一千块钱的工资,梦见单位的同事死气沉沉。

姐姐对朋友说她的精神压力,他只回姐姐一个“作”字,他说你都考上了,有一个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到底还在矫情什么?

在没有考入事业编的时候,姐姐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学历不高,时刻想扎根在一处,过上稳定的日子。可当姐姐得到这种稳定的时候,忧虑又时时向她袭来。

钱钟书的围城里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其实事事都是如此,因为不了解所以想接近,因为了解了所以厌倦。我们总是从一座围城出来,走进另一个围城里。

但有些人天生具备安稳的气质,他们的眼里容得下景物,可以独自品茗赏花,自有自己的乐趣。他们喜欢花大把的时间做早餐,绘画读书,而不寻求感情上的刺激。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3

刚刚读完《包法利夫人》,作为一名单纯享受阅读的读者,我更多地感受到爱情的无关紧要。

身为与艾玛同样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对于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我又十分庆幸与她相比,我尚有那么一丝理性存在。

1、认清爱情的样子,摒弃文字的蒙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读完全文,在我看来艾玛所有的不幸皆归结于她对爱情的懵懂。在她不谙世事之时,未经历恋爱的过程,误把最初的新鲜感当作爱情,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后来幡然醒悟,才发现为时已晚。

为什么她会如此坚定执着地向往爱情呢?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书本里对爱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蒙蔽。

荏苒冬春,谁还没有体验过过年少懵懂的青春,谁还没有幻想过初遇心上人之时的悸动?但很不幸,并非所有人都是那么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文字的熏陶,从童话故事到散文小说,这些读物绝大多数都在放大这少有的幸福,为我们勾勒出虚幻缥缈的完美爱情,并且坚定地种下种子,告诉我们,一定会遇到的,爱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静想想,真的是这样的吗?追根溯源,写出这些动人爱情的作者们真的拥有能与其笔下之物相提并论的爱情吗?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价值。

为什么艾玛会任凭自己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幻想当中无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于钻研音乐,或者沉浸于自我提升,那么爱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于次位,与之相应,那些虚幻的奢侈行为也会随之淡化,至少不至于最终被高额的借贷逼得服毒自尽。

我一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最终你会被迫过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会被不断地挤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直到消磨殆尽,到这时,你尚且还能称之为“你”吗?至少对我来说,这样的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与死亡无异。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4

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外省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的女儿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本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女子,她自幼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修业,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学会了贵族式的礼仪和谈吐,喜欢读一些浪漫主义的小说,梦想着能有美满幸福的爱情,过上奢华的生活。但是当她成年之后,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庸碌无能的医生,夏尔。包法利。婚后的生活对爱玛来说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能够引起她的兴趣,没有感到爱情带来的幸福。

所以她渐渐的对包法利失去了感觉,越看他越感觉难受,越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幸。可是夏尔,却是自始至终的傻傻的爱着爱玛,一刻都没有改变过。由于爱玛厌倦了小城镇的生活,所以夏尔为了逗她开心,解除她的烦闷,于是冒着失业的危险迁到了繁华的永镇居住。在这,包法利的事业并不是很顺利,可是为了满足她的要求,他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挣钱,努力使她开心,可是这并没有让她感到,反而让她觉得他更加令人讨厌。

由于爱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满,所以当她有幸参加一个贵族的挽回的时候,遇上了体面、高贵的爵爷和贵妇人,那种珠光宝气的豪华气派生活才是她想要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地主罗多夫,她经不住他的诱惑,所以投入了他的怀抱。由于爱玛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有着较开放的思想,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轻挑的女子,她深深的爱着罗多夫,可是罗多夫对她则是一种利用与诱惑,利用她的美貌和轻信,诱惑她投入自己的怀抱。“她确实很漂亮,他从来没玩过这么坦率的女人,这种不放荡的爱情,对他来说不但很新鲜而且越出了轻易到手的常规,使他深深得意,有十分动情。爱玛的狂热,根据他小市侩的心理,本是不屑一顾的,但因为狂热的对象是他,所以他内心深处又感到心醉神迷。既然爱情已稳如泰山,那他就可以放肆不拘,不知不觉态度也有了变化,他不再像往日那样,说一些感动她热泪盈眶的甜言蜜语做一些让她心旌摇曳的热烈吻抱。就这样,以前沐浴着她的伟大的爱河,水位不断下降,已经看得见河床的泥沙了。她还不愿相信,反而倍加温存体贴。而罗多夫则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无所谓了。

罗多夫尽管信誓旦旦,却不象有些当事者那样,迷恋其中,而保持着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清醒,洞察秋毫。他发现在这种爱情里还有别的乐趣有待发掘,他觉得廉耻之心碍手碍脚。他对她为所欲为,他要把她驯服的既惟命是从又放荡堕落,她对他一片痴情,崇拜的五体投地,对自己的肉体是一种欢快的享受一种极乐。她的灵魂沉湎其中,如痴如醉,越陷越深。好像克拉伦斯公爵淹死在马耳其酒桶里一样。

包法利夫人淫荡成性,因而姿态也起了变化,她的目光变得大胆放肆,谈吐越来越无所顾忌,甚至厚着脸皮公然和罗多夫一块散步,口叼香烟藐视众人。

当他们两人决定私奔的时候,罗多夫却后悔了。他想到他自己的钱财的缺失,想到爱玛的女儿的照顾,于是他自己逃跑了他放弃了爱玛。当爱玛知道他逃跑的那一刻,她疯了。她的表现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身体虚弱,面无表情。当她稍稍恢复以后在她无精打采之时,包法利以为她身体弱,有什么事都不会去烦她,还偏袒她,纵容她,一如既往地宠她,可是他对包法利却只有不满和恨。

康复以后的她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以前的老情人,莱翁。于是她仿佛又找回了爱情,并且又深陷其中。于是整天跟包法利撒慌,以各种理由到城镇去跟莱翁偷情厮混。又于是她的生活成了谎言的汇集,像面罩一样,把她的爱情掩盖包装起来。撒谎成了一种需要,一种怪癖,达到了这种程度,假如她说昨天上街是靠右边走的话,你就得相信她实际上是从左边走的。

由于她毫无节制的疯狂购物以及轻信他人将自己家的财产交给别人打理,于是她欠了一屁股债,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被她折腾的更加差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法利家的经济出现了状况,杂货店不停地送来各种各样的账单,天知道这都是怎么来的!更糟的是,债主上门把包法利家的东西都搬走了。而且欠了勒合先生八千法郎。勒合先生到最后几乎整天派人上门讨债,甚至已经动用法律的力量限她在24小时之内把钱还上。可是她根本就没有钱,几乎是身无分文。于是她不得不去找莱翁帮忙,可是莱翁只是给她开了一张口头的支票。她似乎知道莱翁不可能帮她,于是又想到了她的另外一个曾经抛弃过她的情夫,罗多夫。当她见到他的时候就扑到在他的怀里,可是当她哭着向他诉说自己的困难的时候以及开口借钱的时候,罗多夫表情严肃地告诉她自己没有钱,她说:“可是我呀,为了赢得你的一个笑容,为了获取你的一瞥,为了听你说一声谢谢,我可以为你献出一切,把一切卖掉,我可以亲自干活,可以沿街乞讨。”他听到这些很恼火,好比一块盾牌,掩饰着强压住的愤怒。

最后,包法力夫人没有办法只得服毒自杀,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包法利一个人来处理。临死之前,她心中万事皆空,不在乎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了,对爱情的不忠,无耻的勾当,折磨她的贪欲与她不再相干了。包法利先生在妻子死后,他不肯别人动妻子的遗物,不停地还妻子欠下的债,意志消沉,最后,他得知了妻子出轨的真相。当他遇见了罗多夫并与他交谈的时候他竟然说这不怪他,就在当天,他痛苦地死去。把他的女儿交给了自己的母亲抚养,可是很不幸的是,他的母亲也在同年死去,于是又交给了爱玛的父亲可是她的父亲瘫痪在床无法抚养,只得寄养在一个远房姨妈那里,而姨妈家境贫寒,为了谋生如今只好把她送进一个沙场当童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他们那个错误的婚姻,源自包法利夫人的难以满足的欲望。她一生追求的虚无缥缈的爱情最终葬送了她,葬送了深深爱着她的丈夫,也葬送了整个家。

虽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包法利夫人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可厚非,可是她追求的梦想是建立在包法利的痛苦之上的,是不能被赞成与认可的。固然她的遭遇有时代的错误,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错,她不是个伟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时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不满!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5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因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讨论的。而爱玛的死并不属于上述范围,也就是说凭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为何她不能摆脱宿命的注定?作为现代的我们,又能从爱玛的遭际中感悟到什么?

家庭决定出身,性格决定命运。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爱玛,一个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人的出身,不应该受到指摘。父母将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的幻梦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脑海的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艺术课,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着力点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将终生受益,但若执着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与爱玛有些相似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本质,在做重要选择之前要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才能做正确的事。很显然,爱玛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够理性,否则她不会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骗的怪圈中执迷不悟。

爱玛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怀,喜欢文学,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马骑士的到来。可这一切与她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爱情的降临。爱玛天天沉浸在幻梦中,但她的父亲—卢欧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机会包法利给卢欧老爹治疗腿疾,老人家极力促成了这桩还算令他满意的婚姻。如果卢欧老爹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她,也许她不会误入歧途。不幸的是,卢欧老爹只能帮女儿选择适合的婚姻,却无法将选择的缘由让女儿明白。婚姻成为了爱玛不幸人生的始发站,婚后的爱玛发现,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他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按照现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属于经济适用男,长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营造浪漫的财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讨好女人,但对老婆忠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爱玛能明白,过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惨剧。遗憾的是,爱玛想要绮丽的爱情,包法利能给予的却是平淡婚姻。

从爱情来看,包法利和爱玛的确不合适。且看他们刚刚结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刚刚出门,可又觉得自己爱她爱的不够,于是又折回房间再看看亲爱的爱玛……,爱玛是什么想法呢?面对丈夫的热情,她想,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包法利的爱如燃烧的干柴那样浓烈,爱玛却丝毫感觉不到应有的幸福,只有被骚扰的腻烦。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爱玛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结婚前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吗?没有。她只想到这是逃离原有生活的捷径。人是奇怪的动物,缺乏物质,毫无幸福可言,拥有物质也不保证一定幸福,是否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一定关系,但不会超越心灵共振的喜悦。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问题,即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匹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尝试着彼此多一点了解,尽管这种尝试对爱玛是不得已的痛苦,对包法利则是过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们还可以选择离婚,但爱玛并不具备自立能力,这显然不是她敢于尝试的解脱之路。两条路她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婚外恋。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个,还有俄国的优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玩婚外恋,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不同的是,爱玛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有一个爱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热恋着他人,却先后两次遇人不淑被抛弃;安娜则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个虚伪的政客,她恋上的是一个很爱她的军官。对安娜的死,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大胆追求真爱未成的遗憾。而对于爱玛的死,留下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多了解真实的自己,避免误入伤人害己的感情漩涡中。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6

作者从首至尾都没有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却在娓娓道来中将虚幻的浪漫主义与残忍的现实主义呈现在读者面前。

有的读者一定要赞美夏尔适合做老公,是个好人…也有人一直踩着包法利夫人说她虚伪至极、不可饶恕…

我个人认为:双方不在同一频道的婚姻确实会让人心煎熬,即使对方很好,可能不是你喜欢的菜,你也很难说它好吃这道菜你没吃,没品位其中苦涩,没必要褒贬。而至于爱玛,无论处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不缺乏这类单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性。书中她一步步走向覆灭确实咎由自取,死亡是她最好的解脱,却也把整个家庭也卷入幻灭。

作者的笔触着实厉害,把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极为细致,让读者能够清晰的把握主人公所想!

最后还想说一点:趁年轻,多读点文学名著,少看虚幻言情小说,认清现实、少点虚幻主义,是每个青少年的要务,尤其是女孩子。

正如冻龄女神俞飞鸿在节目《十三邀》对话许知远时所说:女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认清这个世界。不能再赞同!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7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因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讨论的。而爱玛的死并不属于上述范围,也就是说凭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为何她不能摆脱宿命的注定?作为现代的我们,又能从爱玛的遭际中感悟到什么?

家庭决定出身,性格决定命运。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爱玛,一个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人的出身,不应该受到指摘。父母将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的幻梦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脑海的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艺术课,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着力点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将终生受益,但若执着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与爱玛有些相似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本质,在做重要选择之前要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才能做正确的事。很显然,爱玛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够理性,否则她不会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骗的怪圈中执迷不悟。

爱玛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怀,喜欢文学,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马骑士的到来。可这一切与她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爱情的降临。爱玛天天沉浸在幻梦中,但她的父亲—卢欧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机会包法利给卢欧老爹治疗腿疾,老人家极力促成了这桩还算令他满意的婚姻。如果卢欧老爹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她,也许她不会误入歧途。不幸的是,卢欧老爹只能帮女儿选择适合的婚姻,却无法将选择的缘由让女儿明白。婚姻成为了爱玛不幸人生的始发站,婚后的爱玛发现,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他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按照现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属于经济适用男,长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营造浪漫的财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讨好女人,但对老婆忠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爱玛能明白,过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惨剧。遗憾的是,爱玛想要绮丽的爱情,包法利能给予的却是平淡婚姻。

从爱情来看,包法利和爱玛的确不合适。且看他们刚刚结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刚刚出门,可又觉得自己爱她爱的不够,于是又折回房间再看看亲爱的爱玛……,爱玛是什么想法呢?面对丈夫的热情,她想,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包法利的爱如燃烧的干柴那样浓烈,爱玛却丝毫感觉不到应有的幸福,只有被骚扰的腻烦。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爱玛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结婚前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吗?没有。她只想到这是逃离原有生活的捷径。人是奇怪的动物,缺乏物质,毫无幸福可言,拥有物质也不保证一定幸福,是否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一定关系,但不会超越心灵共振的喜悦。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问题,即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匹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尝试着彼此多一点了解,尽管这种尝试对爱玛是不得已的痛苦,对包法利则是过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们还可以选择离婚,但爱玛并不具备自立能力,这显然不是她敢于尝试的解脱之路。两条路她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婚外恋。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个,还有俄国的优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玩婚外恋,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不同的是,爱玛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有一个爱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热恋着他人,却先后两次遇人不淑被抛弃;安娜则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个虚伪的政客,她恋上的是一个很爱她的军官。对安娜的死,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大胆追求真爱未成的遗憾。而对于爱玛的死,留下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多了解真实的自己,避免误入伤人害己的感情漩涡中。

包法利夫人赏析篇8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他--现实主义作家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艾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的转折。从《包法利夫人》出世以来,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仔细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一些影响。许多人议论纷纷,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

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艾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艾玛迷上了看小说,其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艾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儿?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自从艾玛参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场舞会后,她的心也一样,一经富贵熏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爱情,莱昂、罗多夫给予了她,但只不过“逢场作戏”罢了。一个个抛弃了她。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艾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艾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艾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最终导致了艾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当代社会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命运是虚无的,爱情也是虚无的,人们总是茫然的,对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总是去狂热的追求,而不知那些与自己的现实的距离。

推荐访问:赏析 夫人 包法利 包法利夫人段落赏析 包法利夫人摘抄及赏析 包法利夫人句子赏析 包法利夫人ppt 包法利夫人经典书评 包法利夫人叙述特色 对包法利夫人悲剧的认识 包法利夫人的主要内容 包法利夫人的文学价值 包法利夫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