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监督,微治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纪委监委积极探索把从严治党工作融入社区监督和管理,创造出独特的“微治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微党建”,政治功能更突出,作用发挥更过硬。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区党组织对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发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远教学用站点等党员教育阵地作用加强基层党员党性教育。健全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建强群众“家门口”的党组织,把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链条延伸到社区每一个领域。同时,通过巡察和村级(社区)监督,强化对基层的政治监督和政治微生态的涵养。通过 “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促和谐、助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薄弱村党组织建设,一村一策对薄弱村党组织进行重点帮扶、有效整顿,形成整顿工作常态。

搭建民事村办代理服务“微平台”,公共服务更便捷,办事更阳光。区镇两级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对全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全区242个社区建有不少于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不少于60平方米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每个社区依托开放式的公共服务大厅,全面建立了民事村办的代理服务平台,倡导“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村(居)监督委员会参与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和办事程序、流程的监督,公开透明,阳光政务。同时发挥村民小组长(邻里理事长)群众事务代理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作用,将群众办事由 “分散办事”为“集中办事”、“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 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服务不折腾”,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科学设置社区服务管理“微单元”,社区治理更精准,服务更精细。按照基层治理“一张网”要求和“地域相近、楼幢相连、资源相通”原则,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小组(邻里)“微单元”。在单元设置上,农村社区村组结构基本完整的,原则上原小组结构保持不变;因村民集居而打破原小组结构的,一般按照 60户左右设置重新设置小组。在治理模式上,积极推动小组(邻里)自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有机融合,3-5个小组(邻里)为一个基层网格,设置小组或邻里服务处,网格管理服务采取“1+N”模式,促进小组(邻里)有形覆盖、自治有序实施、作用有效发挥。

建立社区治理多元参与“微机制”,共治主体更广泛,基础更牢固。建立社区民情征集机制。通过公开栏、网络等方式公开居民公共事务的信息,接受社区居民监督。建立社区政务财务监督机制。社区普遍建立理财小组,参与社区财务管理监督。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对社区事务进行监督。建立多元参与共治机制。培育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文体类社会组织1400多家,参与社区治理服务。不少基层单位积极探索参与监督模式,如五接镇的“三会(村民说事会、乡贤理事会和代表议事会)治村”、十总镇的“4342监督”机制等,都在社区之治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贴近群众需求打造社区“微服务”,让沟通零距离,服务更贴心。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开展便民利民的“微服务”,推进了“小社区,大管理”“小服务,大民生”,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微信群”“楼长微信群”等。群主一般由党员干部或纪检干部担任。同时,结合网格化管理,网格长和兼职网格员通过“全要素网格通”移动终端及时做好信息采报工作,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通过微信群随时汇聚至镇(街道)或区纪委,及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社区“微治理”实验区工作启动以来,南通市通州区纪委监委从小处着眼,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努力打造城乡社区多元共治的 “微治理”格局,基层治理结构有效延伸至社区“神经末梢”。 (李小烽)

推荐访问:人民群众 治理 幸福感 监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