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各县(区)创新实干、争先进位,纵深推进深化省校合作各项工作

近期以来,阳泉市保持“深化省校合作”良好态势不松劲,狠抓“共建12大基地”重点工作不放松,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举措,持续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特别是各县(区)努力克服近期疫情扩散蔓延影响,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准确把握工作时度,有力有序、高质高效、从实从细抓好“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各项工作,并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平定县:量质并举,建好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发挥本地资源、交通等优势,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陶瓷新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县乡防灾减灾等方面签署合作协议,吸引大学生来平定实习实训,着力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组织开展大学生返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设置46个岗位,吸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10余名平定籍返乡大学生报名,将通过面试和培训的38名大学生安排到岗,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同时,延伸开展一次游学、观摩一批企业、组织一场座谈、体验一次文化、提交一份报告的“五个一”活动,真正让每名大学生来得舒心、训有收获。

盂县:打造“育苗”基地,助推省校深入合作。

对近10年来盂县一中的毕业生去向进行精准摸排、系统整理,建立优秀大学生数据库,将被“985”和“211”高校录取的1083名毕业生入库管理,针对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录取率较高的知名高校,通过在校盂县籍师生、高校招生机构等牵线搭桥、对接沟通,深化交流合作,着力打造高校优质生源基地。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在盂县一中挂牌优质生源基地。其中空军招飞局北京选拔中心授予盂县一中“空军招飞优质生源基地”称号;东北大学与盂县一中签署了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就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与盂县一中达成共识,择期签约或挂牌。

郊区: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红色特色教育线路。

以建设红色文化研学新平台为落脚点,全面加强与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高校的对接合作,精心打造南沟狼峪抗战遗址——关王庙景区——温河灌区纪念馆、晋东小延安辛庄——大西庄——咀子上——代家庄2条精品红色研学线路,设计推出以北七村、桃林沟、南沟等“太行人家”特色民宿为载体,以桃林沟、咀子上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扶贫示范村为主体的“太行深处有人家”精品特色乡村体验线路,为体验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特有资源。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志愿服务队,深化党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走红色线路、听红色故事,并在桃林沟、南沟等5个村开展墙壁美化、乡村涂鸦、古建筑文化保护、小游园设计等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

城区:举办首届“石评梅杯”全国大学生文创大赛。

对阳泉红色本土文化进行升级设计,加强红色品牌塑造和宣传推介,狠抓文化产业与外界交流合作,积极输出创意理念新、文化内涵深、市场前景好、地域特色突出的当地文创产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魂聚力的正向作用,让红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城区创新启动“石评梅杯”全国大学生文创大赛,大赛结合“红色品牌塑造”主题,以阳泉文旅景区、特色文化、地方美食、红色精神等城市文化符号为创意题材,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设计”三大类别作品。目前,共接收报名咨询300余次,收到作品84件。

矿区:搭建“三大平台”,引进高校“活水”。

坚持以平台引高校,以产业聚人才,打造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纳谷”、产业集聚区“三大平台”。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加强与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对接合作,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见效。目前,北大、北邮科研团队已入驻,24套配套专家公寓基础工程已完成;“中国纳谷”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强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工作联动,推动华阳集团气凝胶研发中心等30家入驻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产业集聚区狠抓校企精准对接,明刚冶金、恒汇液压、吉利机械等9家企业与山东科技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源:市委组织部、各县<区>委组织部

推荐访问:阳泉市 进位 各县 争先 纵深